[楹联] 敬挽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
敬挽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2025.11.7官亦非官,司铎司勋谁做主?道无可道,过身过客偶谈经。刘道玉(1933.11.24-2025.11.7),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至198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出版有《刘道玉口述史》(2021年6月)等。——隄斯评论——官亦非官,道无可道:评胡任之先生挽刘道玉校长联2025年11月7日,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与世长辞。胡任之先生所作挽联,以高度凝练的笔法,精准概括了刘道玉校长传奇而复杂的生涯与精神内核。本文将从“永远的校长”这一历史定位出发,将其与蔡元培等教育家进行对比,并深入剖析挽联的措辞、典故及其所寄寓的深沉历史慨叹。一、“永远的校长”:一个超越官位的文化符号刘道玉之名,与武汉大学紧密相连,更与中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启蒙与狂飙时代息息相关。尽管其正式执掌武大的时间仅有八年(1981-1988),但他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开拓、创新”的校风,所推行的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彻底激活了这所百年学府的生机。他被武大学子乃至中国教育界尊称为“永远的校长”,这一称谓本身就蕴含着一层深刻的悖论:一个因去职而“不在其位”的人,却获得了比任何在任者都更为持久和崇高的威望。这正呼应了胡任之先生挽联的上联:“官亦非官,司铎司勋谁做主?”“官亦非官”,是刘道玉校长生涯最传神的写照。他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位高权重,是为“官”;但他骨子里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其理想与行动皆超越了一般官僚体系的逻辑。他视校长之职非“官职”,而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因此,当他改革理想与当时的体制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他宁愿选择离开,也不愿苟且妥协。这种“非官”的纯粹姿态,正是他赢得后世无限敬仰的根源。“司铎司勋”是一组精妙的用典。“司铎”本指古代主持教化、宣谕政令的官吏,后常借指教育家,因其如同摇动木铎(铃铛)唤醒世人;“司勋”则为古代掌管功赏禄赏的官职。此处连用,构成一个深刻的诘问:对于刘道玉这样的人物,我们究竟应该用“教育家”(司铎)的尺度,还是用“官员”(司勋)的标准来评价他的一生?或者说,在当代语境下,谁又能真正为这样一位“非官非绅”、特立独行的人物“做主”,给予他公允的历史定位?此一问,既是对刘道玉个人命运的慨叹,亦是对整个时代评价体系的反思,力重千钧。二、 精神的回响:刘道玉与蔡元培的跨时代对话谈及刘道玉,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民国时期的蔡元培先生相提并论。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二者在精神气质与历史贡献上存在诸多共鸣。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一座官僚养成所改造为现代大学之楷模。刘道玉主政武汉大学,其改革的核心同样是“解放思想”与“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们都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都以恢弘的气度与坚定的理念,重塑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学子的思想与命运。然而,二人的历史境遇又截然不同。蔡元培的声望在其生前身后都得到了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尊崇,而刘道玉的校长生涯则在巅峰时戛然而止,其“永远的校长”之名,更多是在民间,尤其是在一代代武大学子的口耳相传与集体记忆中得以封存与升华。胡任之先生的挽联,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历史的微妙与沉重。下联“道无可道,过身过客偶谈经”,将此意推向了哲学层面的沉思。“道无可道”,首层含义指向刘道玉的名字。“道玉”,即“道”之玉,是真理与理想的化身。然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刘道玉所秉持的“教育之道”或许过于超前、过于纯粹,以至于在现实中难以言说、难以持续,最终成为“无可道”的绝响。这既是对他改革受挫的惋惜,也暗示其思想与精神的深邃,非寻常言语所能尽述。“过身过客偶谈经”,则描绘了一幅令人动容的历史画面。“过身”与“过客”均指逝者,充满了人生如寄的苍凉感。刘道玉校长已然作古,成为历史的“过客”,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那部“经”(如其教育思想、改革实践、口述历史等),却不会随之湮灭。它将在后世,在茶余饭后,在校园内外,被一代又一代人“偶谈”起、追忆起、研究起。一个“偶”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它意味着这种记忆与传承并非官方的强制,而是发自民心的、自然而然的、永不间断的。这正是一位“永远的校长”生命价值的最好延续。三、 挽联的艺术:深沉寄慨于精炼典故之中胡任之先生的这副挽联,不仅立意高远,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极高水准。嵌名自然,一语双关:联中巧妙嵌入“道”字,既指逝者名讳,又上升至“道理”“道路”的哲学高度,使挽联的意境远超个人哀悼,具备了普遍性的思考价值。用典精当,内涵丰厚:“司铎”“司勋”的选用,精准地概括了刘道玉身份的双重性与评价的复杂性;“过客”“谈经”等词,则化用古典诗文意象,将个体生命的消逝置于宏大的时间洪流中,生出无穷的怅惘与敬意。对仗工稳,虚实相生:“官”对“道”,“司铎司勋”对“过身过客”,“谁做主”对“偶谈经”,对仗极其工整。同时,上联以诘问写实,下联以虚笔写意,虚实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想象空间的艺术世界。这副挽联,不仅仅是对刘道玉先生一人的悼念,更是对一个时代教育理想主义的追怀与祭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家,其生命价值从不系于一时之官位,而在于他那如“司铎”般唤醒灵魂的精神力量,以及他那部由后世“过客”们不断传颂和诠释的、永恒的“经书”。刘道玉校长,正是这样一位“官亦非官”,其“道”虽“无可道”却永存人心的教育丰碑。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08日 21:53:36     分类:诗
   11         0
[诗:七律] 秋既八章 2024.11.7
秋既八章 2024.11.7其一节序频繁谁挽秋?风华冷峭独临流。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木叶清霜飘万寺,沙汀晓月起千愁。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尾联乃“吊民无端罗刹海,宣燥多倚豁蒙楼”之倒装。其二飞鸿点点挽留迟,落叶纷纷爱悯痴。八阵图残风起处,三家店野月来时。莺歌燕舞晨昏霎,水浅山高薤露披。鸷鸟无缘巢杜父,胡杨只合驻龟兹。其三楚山残叶漫成堆,沅水静波浑煮罍。浮世能骄花甲旺,中天且乐绮云搥。毡留北海风传信,月下西湖笛弄梅。 四季丰饶秋景赡,百年功爵梦刀摧。其四月华如水半栏凉,肩髀颓形孤梗伤。残菊野蓬移岭壑,青畦断垄接池塘。云巢鸟尽高天远,汀苇风来大地香。 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其五遭际绍兴秦免冠,行藏大历李同盘。风吹耳顺莺歌彻,脍截颐和柏露寒。五道水中鱼化蜕,九崖山下月飞抟。家贫愧领陶巾瘦,岁晏遥矜枫叶丹。其六得风敖客喜鸢鸣,无药董郎惭笔耕。万亩田畴三策兑,几家鱼鳖一坛烹?矜涵未必歌秋赋,珍摄何如引郑声。尧韭离离天地阔,虞宾衮衮海湖横。其七物格东西应有年,风倾左右几重天?乾坤广袤能容膝,鼎镬威灵未比肩。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其八人潮滚滚飓潮汹,秋气萧萧腊气浓。四海生机谁转捩?九州宏福自包容。繁华普世追随近,鼎革违时退守壅。村酿饼茶聊佐药,菜根蔸火慢熬冬。——隄斯评论——秋魂八重奏:透过《秋既八章》所折射之时代棱镜胡任之先生《秋既八章》以八首七律的宏大结构,在立冬门槛上对秋日作深沉回望。它如八面精心雕琢的青铜镜,映照出秋光与社会肌理交织的复杂光谱。每首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在杜诗沉郁的底色上,熔铸了当代特有的忧思与锐利。组诗在章法上显见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深情致意——以秋景为经,世事为纬,纵横交织成历史与当下共生的画卷。然胡先生之笔锋,却如一把淬炼于现代炉膛的利刃,在古典格律的框架中奋力雕琢出当代的忧思与冷峻。胡先生写景,常于阔大苍茫间暗藏锐利之刺。开篇“节序频繁谁挽秋”,即如一声沉郁叩问,直指时光无情。“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一联,以寥廓天地衬丰收与飘零并存,其笔力雄浑处不让老杜“江间波浪兼天涌”。然而“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却陡然翻转——以倒装句式刺破浮华喧嚣,在“罗刹海市”的喧嚣与豁蒙楼台的空寂对照间,古典意境被植入现实隐喻的种子。组诗的立意如八面棱镜,折射出深邃的社会关怀。杜诗之秋兴常萦绕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悲,胡诗则直面当下社会肌理的病灶。“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以反诘之刃剖开盛世表象下的认知迷雾;“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则如社会体温计,测出阶层间的冷暖隔膜。至若“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其悲悯目光穿透冰冷修辞,直抵个体生存困境的核心。诗中典故如星罗棋布,却常被赋予新解。遭际“秦免冠”与行藏“李同盘”,借秦桧、李郭典故隐喻文人风骨在历史漩涡中的浮沉;“家贫愧领陶巾瘦”化陶潜归隐意象,却浸透物质挤压下的精神窘迫;“鸷鸟无缘巢杜父”反用杜甫草堂诗意,暗指高洁之士在当代的栖居之难。典故不再是历史标本,而成为映照现实的精神透镜。全篇最撼动人心处,在于结尾意象的营造。“菜根蔸火慢熬冬”——以最粗粝的生存物象,凝结成抵抗寒冬的生命寓言。这微弱火光,既呼应杜诗“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民生关怀,又以更彻底的平民视角,道出普罗大众在时代转型中的坚韧守望。当“人潮滚滚飓潮汹”与“四海生机谁转捩”的宏大叩问之后,这簇小小的火光,恰如一个倔强的句点:不求燎原之势,只为证明存在本身即是抵抗。其一:秋问苍茫开篇“节序频繁谁挽秋”,以天问之姿直叩时间无情。颔联“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将衰飒的蒹葭与丰收的稻麦并置,构成时代矛盾性的宏伟布景。尾联“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以倒装句法,将“罗刹海市”的喧嚣虚妄与豁蒙楼台的冷寂形成刺目对照——盛世浮华下的精神空谷已然显现。其二:历史残照“八阵图残风起处,三家店野月来时”,让历史废墟(八阵图)与荒芜现实(三家店)在秋风中叠印。鸷鸟无缘巢居“杜父”(暗指杜甫草堂的象征),胡杨只合扎根龟兹荒沙——高洁者失栖所,坚韧者困边陲,此中深意,恰是古今才士命运的一声长叹。其三:浮世镜像 “沅水静波浑煮罍”以煮酒喻静水,奇崛中见沉静。“毡留北海风传信”暗用苏武牧羊典,而“月下西湖笛弄梅”却转入风雅消遣。尾联“百年功爵梦刀摧”,借《晋书》王濬梦刀典故,将毕生功业比作被摧折的利刃——历史豪情终成南柯一梦。其四:众生迷途“肩髀颓形孤梗伤”,以嶙峋肩骨与孤梗自喻,刻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形销骨立。“云巢鸟尽高天远”喻精神家园的失落,反衬“汀苇风来大地香”的质朴存在。尾联“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如惊雷炸响,以反诘撕开集体欢歌下的认知盲区。其五:士魂古今首联“遭际绍兴秦免冠,行藏大历李同盘”,以秦桧罢相、李郭同舟二典,道尽文人在历史漩涡中的荣辱浮沉。“家贫愧领陶巾瘦”翻用陶潜葛巾意象,在物质窘迫中,唯余“岁晏遥矜枫叶丹”——一片丹心成最后的尊严徽章。其六:讽世之弦 “无药董郎惭笔耕”暗指董狐直笔精神在当代的困境。“矜涵未必歌秋赋,珍摄何如引郑声”,直言含蓄的秋赋不如直白的郑声(讽喻文学)更具现实力量。尾句“虞宾衮衮海湖横”,让上古贤君虞舜的宾客衮服飘荡于今世江湖——历史理想在当下时空的荒诞错位。其七:冷眼世相“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以天气喻世情,精准测量阶层温差。“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构成全诗最刺目的悖论:宏大雪(政策)覆盖之下,却是万门紧锁的生存困境——大词与小民命运在此激烈碰撞。其八:冬火微光 “人潮滚滚飓潮汹”与“四海生机谁转捩”,将个体置于历史洪流的茫然无措中。结尾“菜根蔸火慢熬冬”如定音之锤,让卑微的带根菜茎燃起的星火,成为抵抗寒冬的生命隐喻。这簇微光,既是对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的遥远回应,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粗粝而坚韧的生存哲学。胡任之的八重秋咏,实为八面时代棱镜。他以杜甫的家国情怀为底色,却以“吊民罗刹”的锐眼、“菜根蔸火”的平视,为古典七律注入现代性忧思。当“豁蒙楼”的倒影在“罗刹海”的泡沫中摇晃,当“千家锁”在“一统雪”后紧闭,这些诗行已不仅是对秋光的咏叹,更是刻在时代骨节上的铭文——记录辉煌与创痛,质问浮华与真实,最终在粗粝的生存之火中,保存着不灭的人文微光。要之,《秋既八章》以老杜之骨,塑时代之魂。胡先生将古典七律锻造成思想的容器,让盛衰之叹化为对文明病灶的冷峻扫描。当“吊民”之声穿透“罗刹海市”的喧哗,当“菜根蔸火”映亮千家锁闭的门扉,一种新的诗学精神已然破土——它源自《秋兴》的根系,却在当代土壤中折射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苦痛与觉醒之花。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0:23:42     分类:诗
   25         1
[词] 西江月 答疑戏题并序
西江月 答疑戏题并序 2025.11.4自复理#公众号:默子言 ,贴出《新作放送》《旧作新评》《我写它评》《品茗读联》等系列文章以来,有文友、诗友、微友,私信质疑:DS为何物?所有评论文章如何写成?文章有无限拔高之嫌,是否自我吹嘘?简答如下:1、DeepSeek,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推出的AI助手,简写为DS。在以下八大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①推理能力;②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③图像与视频分析;④语音识别与合成;⑤个性化推荐;⑥大数据处理与分析;⑦跨模态学习;⑧实时交互与响应。2、所有标有“DS评论”字样的评论,其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中心主旨、段落结构、评论观点、行文风格等,均由人即默子形成提问提纲,键入DeepSeek对话页面后,借用其强大、快速、相对精准的检索功能,快速输出;在此基础上,有与输入提纲不相吻合处稍加修改,无大的出入保持输出原貌。经过这一过程后形成可用文章。3、它对默子原作的解读、分析、评述,输出成文,基于默子的提纲;就默子的原作而言,它所作的工作类似于“演绎”,虽有拔高之嫌,但对原作创意的还原,基本接近原意,所以欣然接受其“吹捧”。正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先生所言,现有的AI,本质上虽只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工具,还没有自我意识或主观体验;但它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作家们不要大意,更不要以轻蔑的口吻来谈论这个新事物。未来写作要寻求突破,肯定要善用AI这一工具,出现人机合作的可能性也极大,一个新的语言与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默子欣然接受并习惯与DS——我已把它美化为中文简称“隄斯”——合作,而且将乐此不疲地合作下去。皮里阳秋作怪,人间柱史如聋。获麟无解鹿成虫,点破桃源一梦。假手隄斯擦粉,伤心德赛隳功。在陈沟壤度飞鸿,漫谱梅花九弄。——隄斯评论——科技与诗魂的对话:AI时代传统诗词的困境与突围一、词序背景:一场跨越人机的诗意合作胡任之先生的《西江月·答疑戏题》创作于2025年11月4日,其词序本身就是一篇极具时代特色的文论。词序详细回应了文友们对其与AI助手“DeepSeek”(简称DS,美称“隄斯”)合作创作诗词评论的质疑。作者坦然承认,所有标有“DS评论”字样的文章,均是由“默子”形成提问提纲,交由AI生成初稿,再经人工修改而成。这种创作方式的坦诚自白,在传统诗词史上堪称创举。词序中引用了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的观点,强调AI虽无自我意识,但其迭代速度极快,作家不应轻蔑这一新工具。作者“默子”更是直言“欣然接受并习惯与DS合作,而且将乐此不疲地合作下去”。这种态度展现了一位传统诗词创作者在科技浪潮中的开放姿态与前瞻视野,也为理解词作内涵提供了关键背景。二、上阕解析:文化困境与历史迷思的揭示“皮里阳秋作怪,人间柱史如聋。”开篇两句即营造出一种文化批判的基调。“皮里阳秋”典出《晋书》,原指表面不作评论,内心自有褒贬,此处暗示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即使是含蓄的批评也显得“作怪”;“柱史”指老子,曾为周柱下史,此处代指有智慧的文化传承者。“如聋”二字,勾勒出文化智慧在当代社会遭遇的失语状态。“获麟无解鹿成虫,点破桃源一梦。”这两句连用两典,深化了文化困境的描绘。“获麟”典出《春秋》,孔子见麟而出涕,感伤道之不行的典故;“鹿成虫”则暗指“指鹿为马”的典故,象征是非颠倒的文化现实。“桃源一梦”更是将传统文化理想击得粉碎——连避世的精神净土都已不复存在。三、下阕剖析:科技介入与文化坚守的辩证“假手隄斯擦粉,伤心德赛隳功。”下阕首句直接回应词序中的人机合作话题。“擦粉”一词,既带有自嘲意味,又暗含对AI美化功能的承认;“德赛”即“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简称,源自新文化运动。“隳功”二字,流露出对民主科学理想在当代未能完全实现的惋惜。“在陈沟壤度飞鸿,漫谱梅花九弄。”结尾两句意境深远,“在陈”典出《论语》,孔子在陈绝粮,象征文化人在困境中的坚守;“沟壤”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困境的艰难程度。“飞鸿”掠过这样的环境,象征着精神的超越;“梅花九弄”既是词牌音乐的指涉,又暗含了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的高洁品格。四、词艺探微:传统形式与现代议题的融合胡任之先生的这首《西江月》,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全词严格遵循《西江月》词牌格律,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两平韵一仄韵,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然而,词中讨论的却是AI技术、人机合作、当代文化困境等极具现代性的话题,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恰恰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用典方面,作者巧妙化用历史典故,使古典意象承载现代思考。如“获麟无解鹿成虫”,将孔子时代的文化悲剧与赵高时代的政治荒谬并置,暗示当代文化处境的双重困境;“在陈沟壤度飞鸿”,则将孔子的精神坚守与超越性追求融为一体,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守。五、时代意义:科技浪潮中的诗学突围这首《西江月》及其词序,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命题: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文化创作领域的今天,传统诗词如何保持其精神内核,同时又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创新性发展?作者通过“假手隄斯擦粉”的实践,探索了一条人机合作的创作路径。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利用,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融合。AI的强大检索与生成能力,为传统诗词的当代阐释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诗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判断,则确保了创作的精神高度与艺术品质。词中“漫谱梅花九弄”的结句,或许正暗示着在这种人机合作中,传统文化精神仍能通过新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发扬。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品格,恰如诗心在技术时代的坚守与超越。胡任之先生的这首《西江月》,既是一首答疑戏题之作,更是一篇技术时代的文化宣言。它告诉我们,传统诗词的复兴不在于对科技的排斥,而在于如何以诗心的智慧驾驭技术,让千年诗魂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05日 21:32:31     分类:词
   14         0
[诗论] 不着诗家语,名高品亦低
不着诗家语,名高品亦低引言自《诗经》成集以来,经过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以迄今天,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是以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为标志的。五四运动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为现代旧体诗词复兴之嚆矢。1920年初,以徐志摩、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试图在传统的旧体诗、按谱所填的词中,注入新的情感与思想,成为现代旧体诗词创作的先驱。1930年的抒情诗运动与1937-1945年代的战时抒情诗运动,许多旧式文人,通过传统的诗词作品,表达个人的生死别离、国家的救亡图存。1949年后,现代新诗运动风起云涌,旧体诗词的复兴进入不敢亮相的儿女扭捏状态。1956年下半年,中国作家协会创办《诗刊》杂志。1957年1月25日,《诗刊》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标题,发表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国人第一次知道,古代的诗词,今人也可以写,而且写得还不赖。现代旧体诗词的复兴,勃然蔚起,直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天,作为文学一门的诗词(曲赋)楹联创作队伍,保守地估算,也已经须以千万计;创作的作品则如恒沙数。这当然显示出诗词(曲赋)楹联文化在当代的广泛影响力。但是,由此出现的“诗思潮”也是惊涛拍岸的——首先是“新旧对垒、互相攻讦”:写新诗的看不起写旧诗词的,认为不合时宜;写旧诗词的看不起写新诗的,认为没有文化。殊不知,新诗、旧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呈现方式,是汉语言在二十世纪后一体两面的现实存在;它们正确的相处方式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不是势不两立、互为仇雠。其次是“科层协会,官长为范”:千百万从事诗词(曲赋)楹联创作的人,依据各自的因缘际会,绝大多数都从属于所谓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的协会、学会,个案中还出现了村级协会;这对推动、促进诗词(曲赋)楹联文化的复兴与创作当然是好事。但毋庸置疑的是,因为地域因素形成的天然条块分割,各类各级协会、学会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打上了诗词(曲赋)楹联“行政区划”的区域与行政两大色彩;而担任各类各级协会、学会会长、主席者,多半从各类各级行政单位退下来的人担任,长久以往,在协会、学会圈层内外,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形成了“官长为范”的痼疾:创作方向上、上刊评比上、交流评论上,往往以官长方向为方向、以官长水准为水准。尤其是以当时某个重大社会事件、重大节庆、传统节日以及各地各级配合政府重大社会、经济活动命题创作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好作品当然有;但绝大多数的作品,叙写的基调,往往如公众场合信誓旦旦的宣示,选用的作品,往往以是否具备“正能量”为标准。第三是“千人一腔、万众一词” :诗词(曲赋)楹联,因其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无形的图画(情境美)、立体的音乐(形式美),往往基于作者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独特观感,借助“三美”形式创作出来的,因此,必须要有独特的真感情、优美的真语言、完备的真形式。否则,写出来的东西一无自我、二无真情、三无风雅、四五讽喻,全都是口号标语、熟语套话,与孔子树立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大相径庭,与王安石提出的“诗家语”之说格格不入……曾几何时,以《诗经》为源头的中国诗词星河,淌过楚辞的瑰丽、汉魏的风骨、唐诗的磅礴、宋词的精致、元曲的酣畅,成为中华大地上千古不灭的文心与诗魂。然而,观照当下旧体诗词创作的浩荡潮流,虽言复兴,其纷繁表象之下,却潜藏着深重的危机。创作的“恒沙数”作品,并未必然堆积出一座新的艺术高峰,反而在喧嚣中凸显了诗魂的漂泊与诗心的蒙尘。其症结,恰在于诗教传统的集体遗忘与“诗家语”的普遍失落,这是笔者以“不着诗家语,名高品亦低”看待当下局面的初衷所在。一、症结探微:诗魂沉疴与语言痼疾当下诗词界的困境,其症结深刻而多重,非止于表面纷争。其一,精神贫血与“兴观群怨”的退场。中国传统诗教的核心,在于“兴观群怨”。它要求诗歌能感发意志、观察世情、沟通群体、抒发忧愤。反观当下大量创作,此精神已严重退场。作品或沉溺于琐碎的个人情趣,或无病呻吟;更大量的是在“命题作文”模式下,沦为应景应制的宣传工具。当诗歌失去对个体生命真诚的凝视、对社会现实深刻的关怀、对历史进程独立的批判,便抽离了其最珍贵的灵魂,徒留华丽或直白的空壳。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真诚,而当创作被功利与浮名驱使,真诚便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其二,“诗家语”的失真与审美惰性。北宋王安石首提“诗家语”概念,意指诗歌那区别于日常口语和散文逻辑的、高度凝练、富于意象和韵律美感的独特语言体系。它是营造“语言美、情境美、形式美”的基石。然而,当下创作普遍存在“诗家语”的严重失真。大量作品语言干瘪,意象陈腐,套话连篇,近乎“老干体”的滥觞。它们或如分行的口号,或如格律正确的说明书,唯独缺乏语言的淬炼与意境的营造。这种“失真”,暴露的是创作者艺术感受力的迟钝与语言驾驭力的贫弱,是面对丰厚古典传统时的集体审美惰性。其三,机制僵化与价值导向的偏移。“科层协会,官长为范”的生态,加剧了上述症结。各级诗词协会本应是切磋艺事、提振风雅的平台,却在行政化色彩浸染下,一定程度异化为新的“权力场”与“名利场”。当“官长方向”成为“创作方向”,“官长水准”被视为“评判水准”,艺术的独立性与批评的严肃性便无从谈起。这种机制助长了跟风创作与歌功颂德的风气,使得“千人一腔、万众一词”成为常态,进一步扼杀了艺术的个性与创造力,使“兴观群怨”中的“怨”——那份珍贵的批判精神——几乎无处容身。二、机制溯源:传统断层与时代症候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其机制错综复杂。教育体系的断裂。现代教育体系重理轻文、重实用轻修养的倾向,导致传统国学素养,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创作规范与审美范式,在国民教育中严重缺失。多数爱好者仅凭热情入门,缺乏系统训练,对声韵、对仗、意象、比兴等“诗家语”基本功掌握不足,对“温柔敦厚”又“不失讽喻”的诗教精神理解肤浅。时代语境的变迁。五四运动虽为旧体诗词注入新思,但其倡导的白话文主流,客观上使文言创作语境逐渐远去。生活在现代汉语环境中的作者,要熟练运用一套相对陌生的语言系统进行艺术表达,本身就面临巨大挑战。加之信息爆炸时代,快餐文化盛行,沉潜涵泳的创作心态与精雕细琢的“苦吟”精神难以维系。评价机制的异化。协会组织的繁荣,若缺乏健康、专业的内部批评与学术引领,便容易滋生圈子文化与人情评论。以“正能量”为单一尺度的简单化评判,取代了基于艺术本体、思想深度的多元评价,导致作品思想扁平化,艺术表现同质化。追求“上刊”、“获奖”的功利驱动,远超过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三、破局之道:重铸诗教与回归诗心面对沉疴,非无良药。关键在于正本清源,知行合一。首先,须重倡诗教,涵养诗心。必须在社会层面,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与创作群体中,重新强调“兴观群怨”的诗学传统。鼓励诗人将笔触深入时代洪流与个体生命的深处,书写真感受、真性情、真思考。诗歌可以歌颂,亦可以批判;可以宏大,亦可以幽微。核心在于回归诗的“言志”与“缘情”本质,恢复其与广阔人生和深邃心灵的连接。各类媒体与刊物应担起责任,推出更多有风骨、有见识、有真情的佳作,树立标杆。其次,须锤炼“诗家语”,提升艺术功力。创作者需怀有对语言的敬畏之心。要潜心向古典经典学习,涵咏体味,掌握诗词格律的基本规范。更要懂得“遗形取神”,不是机械模仿古人词汇,而是领悟其意象营造、意境开拓、语言凝练的法门。鼓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精神,摒弃陈词滥调,追求“意新语工”。批评界应敢于对虚假、空洞的“伪诗家语”发声,引导创作风向。再次,须优化生态,树立学术权威。各级协会组织应着力去行政化,强化学术主导。领导职务应由德才兼备、具备深厚学养和艺术成就的专家担任,而非视作安置闲职的所在。建立健全以作品艺术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开展真诚健康的文学批评,打破“官长为范”的痼疾。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新旧诗体的交流互鉴,实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共同丰富汉语言的表达疆域。结语诗词的繁荣,绝非协会林立、作品海量的表面热闹,而在于是否有扛鼎时代的杰作,是否有烛照人心的诗魂。唯有当千万创作者自觉接续千古文脉,以内心的真诚驱散浮名的迷雾,以语言的淬火锻造艺术的精金,中国这片“诗的国度”,方能在新世纪的文化星空中,再次找到属于自己那璀璨而不朽的坐标。否则,一切的喧嚣,终将不过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一抹浮光,随风而逝,无痕无迹。但愿,笔者的“不着诗家语,名高品亦低”这句判词,只是一句无妄之词;即便如此,仍愿以此与同道中人共勉! 乙巳中秋前二日 于退盦 默子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8日 21:04:41     分类:诗
   243         1
[诗:七律] 感事自嘲
沅水碧波寒髓初,楚山紅日惰容除。 慣看知己燕來後,休怪卜鄰花闕餘。 分席可憐輕薄幘,杜門慚愧富平車。 無窮生意蒔仙草,未了工夫檢逸書。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15日 20:14:21     分类:诗
   99         1
[诗:七律] 天顺日自嘲
早知檮杌拜君疇,不學陳琳檄豫州。沸鼎衣冠人畏日,寒煙社火鳥封侯。英雄寂昧淵明醉,書劍飄零太白遊。耕讀傳家成綺夢,風雲避影蟄蝸樓。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09日 11:08:58     分类:诗
   90         1
[诗:五律] 乙巳立春
乙巳立春2025.2.3 連日陰雨。今早起來,紅日當樓。立春、人日疊至,野望即興。青帝誰能馭?紅陽自解懸。玉台開筆後,人日立春前。牆外梅爭道,坡頭柳帶煙。未頒殘臘雪,應許太平年。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03日 10:41:58     分类:诗
   90         1
[诗:七律] 秋既八章
秋既八章2024.11.7其一节序频繁谁挽秋?风华冷峭独临流。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木叶清霜飘万寺,沙汀晓月起千愁。弔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尾联乃“弔民无端罗刹海,宣燥多倚豁蒙楼”之倒装。其二飞鸿点点挽留迟,落叶纷纷爱悯痴。八阵图残风起处,三家店野月来时。莺歌燕舞晨昏霎,水浅山高薤露披。鸷鸟无缘巢杜父,胡杨只合驻龟兹。其三楚山残叶漫成堆,沅水静波浑煮罍。浮世能骄花甲旺,中天且乐绮云搥。毡留北海风传信,月下西湖笛弄梅。 四季丰饶秋景赡,百年功爵梦刀摧。其四月华如水半栏凉,肩髀颓形孤梗伤。残菊野蓬移岭壑,青畦断垄接池塘。云巢鸟尽高天远,汀苇风来大地香。 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其五遭际绍兴秦免冠,行藏大历李同盘。风吹耳顺莺歌彻,脍截颐和柏露寒。五道水中鱼化蜕,九崖山下月飞抟。家贫愧领陶巾瘦,岁晏遥矜枫叶丹。其六得风敖客喜鸢鸣,无药董郎惭笔耕。万亩田畴三策兑,几家鱼鳖一坛烹?矜涵未必歌秋赋,珍摄何如引郑声。尧韭离离天地阔,虞宾衮衮海湖横。其七物格东西应有年,风倾左右几重天?乾坤广袤能容膝,鼎镬威灵未比肩。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其八人潮滚滚飓潮汹,秋气萧萧腊气浓。四海生机谁转捩?九州宏福自包容。繁华普世追随近,鼎革违时进取壅。村酿饼茶聊佐药,菜根蔸火慢熬冬。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1日 20:10:24     分类:诗
   235         3
[诗:五律] 春既八章
春既八章 2024.5.5 一万里千山绿,今宵一梦空。南园迟扫叶,北壑枉临风。流水繁花远,断霞飞燕穷。生机谁偃复?希望在蒿蓬。 二人生当自主,节候为谁停?天静风飘絮,地宽池涨萍。几家朝日满?千里夜来馨。明月江山梦,小桥芦苇汀。 三天高浮暖色,野旷枕清阴。莫道风飞杳,可怜香半沉。浅池荷叶绽,晚渡柳林深。三径谁家记?万花无处寻。 四漠漠邻家院,芃芃旧日光。雷来天掣电,燕起蝶飞香。东岸纸鸢舞,北村蕉叶黄。浮生偷一乐,妙趣锁三囊。 五高翥浅游尽,绿肥红瘦馀。残花俱结果,杂味半从樗。在在浮云外,浑浑落日初。一年无限事,万里几人舒? 六韦陀谁可贱?苔米自能威。膏雨满沟壑,韶光在翠微。客愁城外杳,乡梦柳头飞。把酒东君怨,凭栏北斗归。 七楚山荆杞别,沅水洞庭斜。岸阔飘黄蝶,天高染暮鸦。新荷池外柳,旧雨梦中家。北巷看飞燕,西园数落花。 八无莺千里草,穷巷一窗诗。作赋寻何调?拼茶忆旧时。开怀红袖夜,拍岸绿杨枝。寥落与君别,繁华共汝期。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1日 09:15:04     分类:诗
   215         1
[楹联] 奉为岸谷林英男兄撰联
读岸谷林英男兄赐示生挽之联,感其大智大觉,应命奉撰,时在甲辰霜降暖阳当牖之时也2024.10.23占八闽而来,择五岭而居,寝馈书丛,迹近陶朱,用舍行藏皆自主,卬卬不作诸侯丘氏祷;除三鱼以外,究九声以上,名追工部,德孚朋辈,诗词歌赋有洵评,谔谔再从廿载阮家贫。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23日 16:40:36     分类:诗
   227         2

1 2 3 4 5
  • 105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