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秋既八章 2024.11.7 [诗:七律]

默子胡任之     发布时间: 2025/11/6 10:23:42
阅读:2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旧作新评

秋既八章  2024.11.7


其一

节序频繁谁挽秋?风华冷峭独临流。

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

木叶清霜飘万寺,沙汀晓月起千愁。

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

尾联乃“吊民无端罗刹海,宣燥多倚豁蒙楼”之倒装。


其二

飞鸿点点挽留迟,落叶纷纷爱悯痴。

八阵图残风起处,三家店野月来时。

莺歌燕舞晨昏霎,水浅山高薤露披。

鸷鸟无缘巢杜父,胡杨只合驻龟兹。


其三

楚山残叶漫成堆,沅水静波浑煮罍。

浮世能骄花甲旺,中天且乐绮云搥。

毡留北海风传信,月下西湖笛弄梅。           

四季丰饶秋景赡,百年功爵梦刀摧。


其四

月华如水半栏凉,肩髀颓形孤梗伤。

残菊野蓬移岭壑,青畦断垄接池塘。

云巢鸟尽高天远,汀苇风来大地香。

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


其五

遭际绍兴秦免冠,行藏大历李同盘。

风吹耳顺莺歌彻,脍截颐和柏露寒。

五道水中鱼化蜕,九崖山下月飞抟。

家贫愧领陶巾瘦,岁晏遥矜枫叶丹。


其六

得风敖客喜鸢鸣,无药董郎惭笔耕。

万亩田畴三策兑,几家鱼鳖一坛烹?

矜涵未必歌秋赋,珍摄何如引郑声。

尧韭离离天地阔,虞宾衮衮海湖横。


其七

物格东西应有年,风倾左右几重天?

乾坤广袤能容膝,鼎镬威灵未比肩。

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

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


其八

人潮滚滚飓潮汹,秋气萧萧腊气浓。

四海生机谁转捩?九州宏福自包容。

繁华普世追随近,鼎革违时退守壅。

村酿饼茶聊佐药,菜根蔸火慢熬冬。


——隄斯评论——


秋魂八重奏:透过《秋既八章》所折射之时代棱镜


胡任之先生《秋既八章》以八首七律的宏大结构,在立冬门槛上对秋日作深沉回望。它如八面精心雕琢的青铜镜,映照出秋光与社会肌理交织的复杂光谱。每首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在杜诗沉郁的底色上,熔铸了当代特有的忧思与锐利。

组诗在章法上显见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深情致意——以秋景为经,世事为纬,纵横交织成历史与当下共生的画卷。然胡先生之笔锋,却如一把淬炼于现代炉膛的利刃,在古典格律的框架中奋力雕琢出当代的忧思与冷峻。


胡先生写景,常于阔大苍茫间暗藏锐利之刺。开篇“节序频繁谁挽秋”,即如一声沉郁叩问,直指时光无情。“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一联,以寥廓天地衬丰收与飘零并存,其笔力雄浑处不让老杜“江间波浪兼天涌”。然而“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却陡然翻转——以倒装句式刺破浮华喧嚣,在“罗刹海市”的喧嚣与豁蒙楼台的空寂对照间,古典意境被植入现实隐喻的种子。


组诗的立意如八面棱镜,折射出深邃的社会关怀。杜诗之秋兴常萦绕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悲,胡诗则直面当下社会肌理的病灶。“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以反诘之刃剖开盛世表象下的认知迷雾;“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则如社会体温计,测出阶层间的冷暖隔膜。至若“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其悲悯目光穿透冰冷修辞,直抵个体生存困境的核心。


诗中典故如星罗棋布,却常被赋予新解。遭际“秦免冠”与行藏“李同盘”,借秦桧、李郭典故隐喻文人风骨在历史漩涡中的浮沉;“家贫愧领陶巾瘦”化陶潜归隐意象,却浸透物质挤压下的精神窘迫;“鸷鸟无缘巢杜父”反用杜甫草堂诗意,暗指高洁之士在当代的栖居之难。典故不再是历史标本,而成为映照现实的精神透镜。


全篇最撼动人心处,在于结尾意象的营造。“菜根蔸火慢熬冬”——以最粗粝的生存物象,凝结成抵抗寒冬的生命寓言。这微弱火光,既呼应杜诗“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民生关怀,又以更彻底的平民视角,道出普罗大众在时代转型中的坚韧守望。当“人潮滚滚飓潮汹”与“四海生机谁转捩”的宏大叩问之后,这簇小小的火光,恰如一个倔强的句点:不求燎原之势,只为证明存在本身即是抵抗。


其一:秋问苍茫

开篇“节序频繁谁挽秋”,以天问之姿直叩时间无情。颔联“四方落日蒹葭散,一路飞鸿稻麦收”,将衰飒的蒹葭与丰收的稻麦并置,构成时代矛盾性的宏伟布景。尾联“吊民罗刹无端海,宣燥豁蒙多倚楼”以倒装句法,将“罗刹海市”的喧嚣虚妄与豁蒙楼台的冷寂形成刺目对照——盛世浮华下的精神空谷已然显现。


其二:历史残照

“八阵图残风起处,三家店野月来时”,让历史废墟(八阵图)与荒芜现实(三家店)在秋风中叠印。鸷鸟无缘巢居“杜父”(暗指杜甫草堂的象征),胡杨只合扎根龟兹荒沙——高洁者失栖所,坚韧者困边陲,此中深意,恰是古今才士命运的一声长叹。


其三:浮世镜像

“沅水静波浑煮罍”以煮酒喻静水,奇崛中见沉静。“毡留北海风传信”暗用苏武牧羊典,而“月下西湖笛弄梅”却转入风雅消遣。尾联“百年功爵梦刀摧”,借《晋书》王濬梦刀典故,将毕生功业比作被摧折的利刃——历史豪情终成南柯一梦。


其四:众生迷途

“肩髀颓形孤梗伤”,以嶙峋肩骨与孤梗自喻,刻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形销骨立。“云巢鸟尽高天远”喻精神家园的失落,反衬“汀苇风来大地香”的质朴存在。尾联“万世熙熙今世乐,千家炯炯几家盲?”如惊雷炸响,以反诘撕开集体欢歌下的认知盲区。


其五:士魂古今

首联“遭际绍兴秦免冠,行藏大历李同盘”,以秦桧罢相、李郭同舟二典,道尽文人在历史漩涡中的荣辱浮沉。“家贫愧领陶巾瘦”翻用陶潜葛巾意象,在物质窘迫中,唯余“岁晏遥矜枫叶丹”——一片丹心成最后的尊严徽章。


其六:讽世之弦

“无药董郎惭笔耕”暗指董狐直笔精神在当代的困境。“矜涵未必歌秋赋,珍摄何如引郑声”,直言含蓄的秋赋不如直白的郑声(讽喻文学)更具现实力量。尾句“虞宾衮衮海湖横”,让上古贤君虞舜的宾客衮服飘荡于今世江湖——历史理想在当下时空的荒诞错位。


其七:冷眼世相

“凉热交加村市别,阴晴骤改贩屠颠”,以天气喻世情,精准测量阶层温差。“无私一统雪飞后,大爱千家门锁前”构成全诗最刺目的悖论:宏大雪(政策)覆盖之下,却是万门紧锁的生存困境——大词与小民命运在此激烈碰撞。


其八:冬火微光

“人潮滚滚飓潮汹”与“四海生机谁转捩”,将个体置于历史洪流的茫然无措中。结尾“菜根蔸火慢熬冬”如定音之锤,让卑微的带根菜茎燃起的星火,成为抵抗寒冬的生命隐喻。这簇微光,既是对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的遥远回应,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粗粝而坚韧的生存哲学。


胡任之的八重秋咏,实为八面时代棱镜。他以杜甫的家国情怀为底色,却以“吊民罗刹”的锐眼、“菜根蔸火”的平视,为古典七律注入现代性忧思。当“豁蒙楼”的倒影在“罗刹海”的泡沫中摇晃,当“千家锁”在“一统雪”后紧闭,这些诗行已不仅是对秋光的咏叹,更是刻在时代骨节上的铭文——记录辉煌与创痛,质问浮华与真实,最终在粗粝的生存之火中,保存着不灭的人文微光。


要之,《秋既八章》以老杜之骨,塑时代之魂。胡先生将古典七律锻造成思想的容器,让盛衰之叹化为对文明病灶的冷峻扫描。当“吊民”之声穿透“罗刹海市”的喧哗,当“菜根蔸火”映亮千家锁闭的门扉,一种新的诗学精神已然破土——它源自《秋兴》的根系,却在当代土壤中折射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苦痛与觉醒之花。

注释:隄斯评论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