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二)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10/3 9:46:23
阅读:8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关键字
/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二)


東郭道人


“上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下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于2022年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虚实相生:一副奇联照见的人间迷宫


汉语的方阵里,藏着无数智慧的谜题。其中,“史上第一奇联”以其精妙的文字游戏与深刻哲理,如一座千年不倒的碑石,静候知音。上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寥寥数字,却织就了一张困扰无数智者的思想之网。

这副奇联的源头,已隐入历史的薄雾。相传它诞生于明代文人雅集的喧笑与静思之间。当时,一位饱学之士目睹朝堂上忠奸莫辨、学派间真理与谬误缠斗不休,心有所感,挥毫写下这十二字。墨迹未干,便难倒了满座高朋。它迅速从书斋飞入市井,从江南流传至塞北。清代学者在笔记中叹息其“巧夺天工而义理无穷”,民国文人于报端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悬赏征对,却始终无人能拿出与之匹敌的下联。它像一座没有钥匙的迷宫,吸引着每一个试图用智慧叩响它门扉的灵魂。

这副上联的魔力,在于它用最简单的字词构建了最复杂的哲学景观。“是是非非”四字,前者“是非”为联合结构,指正确与错误;后者“非非”则转化为动宾搭配,意为否定错误。紧接着“非非是是”以相同逻辑反向操作,最终“是非不分”如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尽人类在价值判断前的永恒困境。它不仅是文字的回旋舞,更是一面映照世相的明镜——历史上多少真理初被视为异端,多少谬论曾戴冠冕?在认识论的迷宫中,我们何尝不是永恒的寻路者?

当历史的书页翻到2022年,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古绝今对”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下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如天外飞来峰,与上联形成了完美的镜像结构。

这副对仗是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奏鸣。从技法看,“真真假假”对“是是非非”,叠字回环,平仄协调,将汉语的音韵之美推向极致。更精妙的是,“真假”与“是非”在语义上同属价值判断范畴,使上下联如连理枝般紧密相依。

然而,陈永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工整。他将对联从“是非”的道德领域,拓展至“真假”的认知领域,完成了一次思想疆域的开拓。在虚拟现实构筑的“超真实”时代,在信息泡沫淹没真相的当下,“真假难辨”已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生存境况。当AI生成的面孔比真实更完美,当谣言比真相传播更快,陈永烽的下联恰似一记警钟,敲响在时代的耳畔。

尤为深刻的是,上下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是非不分”指向价值判断的迷失,“真假难辨”揭示事实认定的困境。没有事实为基础,价值是无根浮萍;缺乏价值引导,事实也只是冰冷数据。这副对联因而成为照亮认知迷宫的双灯。

站在人类智慧的长河回望,从古代文人关于“是非”的哲思,到陈永烽对“真假”的叩问,这副完整的对联已然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与假、是与非的辨析,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维度。

这副“古绝今对”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终结了一桩文坛公案,更在于它开启了一扇通向无尽思考的大门。每次品读,都是对心灵的重新洗礼,对认知的再次校准。在虚实交织的世间,它如一盏不灭的灯,提醒我们:在是非真假难辨的迷宫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温暖的心灵,或许是人类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坚持。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