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陈永烽“绝妙之对”名联赏析(十五)
陈永烽“绝妙之对”名联赏析(十五)東郭道人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生叶茂下联: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创作的“绝妙之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星移斗转,德厚才高——一副对联双重生命“绝妙之对”是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创作的一种对联形式,指原系孤悬上联或单挂下联,流传甚广,号称“无人能续”;终被妙手巧工对出,合并成一副对联。上联:莫言的“绝对”悬赏与一等奖得主的“星空”失对2025 年 6 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到广东惠州“叶挺故居”旁的南阳世居采风。喝完一杯客家娘酒,他提笔在宣纸上写下十个字: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并当场宣布:向全球悬赏十万,征求下联。 短短一句,机关四伏: 1. 南阳—南洋,同音回旋,像海浪回声; 2. 根与叶,一字藏祖脉,一字喻后裔; 3. 惠州叶氏,堂号正是“南阳堂”,下联必须接住这条家族暗线; 4. 十字里藏着“去—养—成”三段式叙事,空间、生命、情感层层递进。 征联启事一出,短短三个月,主办方邮箱爆仓:12 万封投稿,堆起来比叶挺铜像还高。有人把“南阳”对成“北漠”,有人把“叶茂”对成“花开”,都卡在同音与典故的双闩门外。 10 月 20 日,谜底揭晓,一等奖的下联: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 现在,让我们用“词性、结构、节律、意境”这四把客观的尺子,对获得一等奖的下联“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进行一′次精细的解剖,看看它究竟在何处失对。第一把尺子:词性对应· 上联:从(介) + 南阳(专有地名) + 到(动/介) + 南洋(专有地名) + 根深(主谓短语,名+形) + 叶茂(主谓短语,名+形)· 下联:自(介) + 井壁(专有星宿名) + 及(连) + 井毕(专有星宿名) + 角亢星张(四个并列的专有星宿名,均为名词)关键失对点:1. 动词位失对:上联的“到”是一个具有明确方向性和动感的动词(或动介兼类),描绘出迁徙的路径;而下联的“及”只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意为“和”,静态且无力,导致此处的动态感完全消失。2. 形容词位完全空缺:这是最致命的硬伤。上联的“深”与“茂”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形容词,为对联注入了生命力与评价维度。下联的“角、亢、星、张”则全是名词,在对应的关键位置上,无法形成任何状态描述,造成了意境上的“断崖式塌方”。第二把尺子:结构对照· 上联结构:【介词结构 + 动词结构 + 两个并列的主谓短语】。它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叙事链:起(从南阳)→ 承(到南洋)→ 转/合(根深叶茂),从具体行动升华到抽象的生命状态,逻辑完整。· 下联结构:【介词结构 + 连词结构 + 一个冗长的并列名词短语】。其结构可以概括为:起(自井壁)→ 滞(及井毕)→ 塞(角亢星张)。“及”作为连词,使得前后关系变为简单的罗列,而最后的四星宿并列,更是将结构堵死,无法完成从上联承接而来的升华使命。第三把尺子:节律匹配· 上联节律:从南阳 / 到南洋 / 根深 / 叶茂。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2-2-2-2”停顿(若按“2-2-3-3-4”则更细),尤其是“根深”与“叶茂”可以自然拆分为两个二字顿,读来朗朗上口,气韵生动。· 下联节律:自井壁 / 及井毕 / 角亢星张。在关键的第三、四拍节,由于“角亢星张”是固定的四字星宿名集合点名,无法像上联那样自然拆分。强行切分为“角亢 / 星张”则意义割裂,不切分则节奏臃肿,形成一个“节奏血栓”,严重破坏了联语的韵律美感。第四把尺子:意境层级· 上联意境:构建了一个三维的、充满人文温度的意象空间。 · 空间维度:从南阳到南洋的宏阔地理跨越。 · 时间维度:暗含了从古到今、世代传承的历史纵深。 · 生命维度:“根深叶茂”是最终的情感归宿与精神颂歌,充满了茁壮的生命力。· 下联意境:仅停留在二维的、冰冷的名称罗列层面。 · 空间维度:在星宿之间进行位置平移(井宿、壁宿到井宿、毕宿,再到角、亢、星、张宿)。 · 名词维度:纯粹的天文学专有名词堆砌,如同背诵了一段星表。 · 情感缺失:整个下联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来注入情感与灵魂,未能建立星宿与人事、与上联主题之间的任何诗意关联或象征意义,导致头重脚轻,意境苍白。通过四把尺子的逐一度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副下联在词性上关键位置失对,在结构上逻辑断裂,在节律上阻塞不通,在意境上苍白无力。它或许在“天文对地理”的概念构思上略显机巧,但在对联艺术最核心的格律与意境要求上,存在着多处难以忽视的硬伤。将其评为“一等奖”,确实难以令人信服。下联:陈永烽的妙对——从地理到人文的完美呼应一、下联的诞生:东进路上的精神传承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于"今年6月9日对出了下联:“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此联发表在中国诗书画网上,未参赛)此联一出,如清泉石上,令人耳目一新。西宁,青藏高原的门户,象征着纯净与坚守;西京,通常指古都西安,代表着厚重与辉煌。这一东进路线,巧妙地与上联的南迁形成对称,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纵横交错的发展轨迹。二、艺术赏析:天衣无缝的工对词性工整是这副下联最令人赞叹之处:· "出"对"从"(动介对介词,都表示从某地走出来的意思)· "西宁"对"南阳"(带方位词专有地名相对)· "入"对"到"(动介相对)· "西京"对"南洋"(带方位词古称地名相对)· "德厚"对"根深"(主谓结构相对)· "才高"对"叶茂"(主谓结构相对)每一个词性都精准对应,无一字落空,而且“方位词”与“古称”都一一对应,实在难得。节奏完美,"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与上联的停顿完全一致,读来如双玉相叩,清越悠长。意境升华是这副下联的最高明之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地理对应,而是完成了从空间到品质的飞跃:"德厚"对应"根深",寓意道德根基的深厚;"才高"对应"叶茂",象征人才辈出的繁荣。这恰好暗合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德为根本,才为枝叶。三、文化深意:双重叙事的完美交响陈永烽的下联与上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化叙事:横向看,是地理空间的拓展——从中原到海外,从高原到古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广袤疆域。纵向看,是精神品质的传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深厚的德行与卓越的才华始终是立身之本、发展之源。"根深叶茂"与"德厚才高"的呼应,更是点明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外在的繁荣离不开内在的修养,地理的扩张必须有精神的支撑。结语一副优秀的对联,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如同一首优美的前奏,而陈永烽的"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则是与之珠联璧合的华彩乐章。在这两行二十字中,我们看到了地理与人文的对话,空间与时间的交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是文化的交响,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在这样的对联中,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永恒魅力——在严格的格律中舞出自由的灵魂,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无限的情思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6:30:41     分类:诗
   39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四)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四)東郭道人“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 下联:燃烧烨炉烟燎烽”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们“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古绝今对:一联穿越时空的对话“古绝今对”是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创作的一种对联形式,上联为古人所留“千古绝对”,下联由今人巧妙对出,合为一副对联。上联:寂寞寒窗——一个千古绝联的凄美传说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水乡,传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她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更以诗词联语名动一方。不幸的是,新婚燕尔,丈夫便因病早逝。心灰意冷之下,她并未选择改嫁,而是削去青丝,在一处僻静的尼庵中带发修行。青灯古佛旁,她将所有的才情与哀思,凝结成了七个字——“寂寞寒窗空守寡”。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她生命的写照。每一个字,都戴着同样的“宝盖头”(宀),如同每一个夜晚,她都被同一座庵堂的屋檐所笼罩;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同一种命运——被命运的巨大穹顶所禁锢。“寂寞”,是内心的空洞;“寒窗”,是环境的清冷;“空”,是徒劳的挣扎;“守寡”,是最终的宿命。七字相连,音调低沉,意境凄清,将一位才女在封建礼教下的无奈、孤寂与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她曾许下誓言:若有才子能对出下联,且意境相谐、偏旁统一,她便还俗再嫁。消息传出,江南才子们纷至沓来,跃跃欲试。然而,所有尝试都徒劳无功。有人勉强凑出宝盖头的下联,却生硬拼凑,毫无意境;有人意境尚可,偏旁却无法统一。这副上联就像为她量身打造的命运囚笼,无人能破。最终,她在那个寂寞的寒窗下,守着这个无人能对的绝联,直至白发苍苍,香消玉殒。她的故事随风而散,但这七个字,却带着一个时代的叹息,穿越数百年时光,成为了对联史上公认的“千古绝对”,等待着另一个能与它对话的灵魂。下联:燃烧烈焰——陈永烽的“古绝今对”赏析时光流转至当代,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一句 “燃烧烨炉烟燎烽” ,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应答。这不仅是技巧上的突破,更是一次意境上的革命性对话。一、技巧上的“破壁”:以火攻寂上联的“宝盖头”(宀)是禁锢的象征,是向内收缩的孤寂。陈永烽的下联,则精准地选用了“火字旁”,每一个字都仿佛跳动着火焰。这本身就是一种宣言:用燃烧的、向上的、充满生命力的“火”,来回应那冰冷的、向下的、象征着生命凝固的“宀”。更妙的是字词间的精微呼应:· “燃烧”对“寂寞”:炽热的动态过程对清冷的静态心境。· “烨炉”对“寒窗”:火光熊熊的炉灶对冷月清辉的窗棂。· “烟燎烽”对“空守寡”:狼烟直上、烽火连天的壮阔图景,对空房独守、形单影只的个人悲情。尤为精彩的是:点出了“虚对空,众对寡”。“烟”是虚火,灵动地对上了僵死的“空”;“烽”是边塞烽火,是“众火”之象,磅礴地对上了孤单的“寡”。这种从字形到字义的多维度工对,堪称匠心独运。二、意境上的“革命”:从个人悲歌到历史壮景这副下联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原联的叙事格局。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哀叹与屈服。它再凄美,也只是一个才女在深闺中的个人悲歌。而陈永烽的“燃烧烨炉烟燎烽”,则将视角从闺房拉到了旷野,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了历史画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青灯下的泪眼,而是熔炉旁铸剑的工匠,是边塞上点燃烽火的将士。这是一个关于创造、战争、文明与守护的宏大叙事。它用“燃烧”的进取精神,回应了“寂寞”的消极避世;用“燎烽”的社会责任,覆盖了“守寡”的个人命运。三、哲学上的“对话”:两种人生态度的激荡最终,这副“古绝今对”成就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哲学对话。上联是“宿命”——人,在巨大的命运穹顶下,只能被动地“守”。下联是“抗争”——人,则是主动地“燃”,烟火才生生不息。那位不知名的才女,提出了一个关于孤独与禁锢的终极问题。数百年间,无数人试图回答,却都在问题的框架内打转。而陈永烽的回答,是直接点燃了一把火,烧穿了问题的本身。他告诉我们:当寒窗过于寂寞,何不亲手点燃一座熔炉?当守寡注定成空,何不为众生燃起烽火?上联是绝望的诗,下联是希望的答案。陈永烽先生以此联证明,真正的“对”,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灵魂的共鸣与超越。千古绝对,终遇今对,这不仅是对联艺术的胜利,更是人类精神从孤寂走向旷达的生动写照。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7:55:17     分类:诗
   32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三)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三)東郭道人“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下联:书里诗牍司礼书注释:1,诗牍~指以诗歌形式书写的书信或文书‌。2,司礼~指掌管礼仪的政府官员。”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们“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珠联璧合:回文联中的时空对话“古绝今对”是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创作的一种对联形式,上联为古人所留“千古绝对”,下联由今人巧妙对出,合为一副对联。上联:画上荷香的千古邀约明代苏州,灵岩山寺的晨钟惊起林鸟。青年唐寅踏着石阶步入古寺,僧袍飘然的方丈早已候在殿前。这位方丈不仅精通佛法,更是一位丹青妙手,他展开一幅墨色淋漓的荷花图,画面上的荷花亭亭玉立,仿佛能闻见夏日池畔的清香。“久闻解元公书法冠绝江南,可否为贫僧此画题字?”方丈目光殷切。唐伯虎拈笔凝思,目光在画上游移。忽然,他嘴角微扬,挥毫写下七个字:“画上荷花和尚画”。搁笔,施礼,转身欲去。方丈愕然:“下联何在?”唐伯虎回眸一笑:“天下能对此联者,方为奇才。”待那青衫背影消失在寺门,方丈重新审视这行墨迹,蓦然惊觉其中玄机——这七个字顺读倒念,竟完全同音!画上有和尚画的荷花,这精妙的回文,既点明画作主题,又暗含对方丈的敬意,更留下一道无人能解的谜题。从此,这幅画联高悬寺中,静待知音。春花秋月,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苦思,却只能摇头叹息。那七字如同被施了咒语,在百余年的时光里保持着高傲的沉默。直至清乾隆年间,蜀中才子李调元游历至此。他仰视画联,沉吟良久,终于提笔续对:“书临汉帖翰林书”。同样巧妙的回文,同样工整的对仗,瞬间点亮了沉寂百年的禅室。方丈若有知,当可含笑九泉。然而细究之下,这“千古绝对”仍有微瑕——唐寅的“上”是方位,李调元的“临”却是动作。完美的拼图,依然缺着一角。下联:诗牍司礼的现代应答时光流转至二十一世纪,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书里诗牍司礼书”七字,完成了这场跨越五百年的对话。从形式而言,此联堪称天衣无缝。“书”对“画”,名词相对;“里”对“上”,方位相谐;“诗牍”对“荷花”,偏正结构严丝合缝;“司礼”对“和尚”,人物身份精准呼应。更妙的是,它完美继承了原联的回文特质,顺逆同音,如水中映月,镜里观花。在意境层面,陈联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深度。“诗牍”二字,将我们带入一个文书飘香的世界。那些以诗为牍的岁月里,每一封书信都是艺术的结晶。而“司礼”则勾勒出古代礼官秉笔书写的庄重场景,与“和尚”的宗教意象形成世俗与超然的巧妙对话。细品其内涵,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是出世的禅意,是色空之间的般若智慧;下联“书里诗牍司礼书”则是入世的儒雅,是礼乐文明的精神传承。一僧一儒,一画一书,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陈联的突破在于词性对应的精微。“上”与“里”的方位对仗,弥补了李联“临”字的遗憾。而“司礼”作为官职与“和尚”作为僧侣的身份呼应,更显工巧。这种对应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汉语精髓的深刻理解。这幅“古绝今对”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理解经典基础上的创新突破。陈永烽既尊重传统回文联的规则,又注入当代人对古典文化的重新诠释,让古老的文字游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唐伯虎的荷花依旧在画上绽放,陈永烽的诗牍已在书里生香。这场跨越时空的联句唱和,仿佛文化长河中的两盏明灯,照亮了汉语的无限可能。当我们站在庙堂之上,仰望这一对相映成趣的联句,听见的不仅是文字的回环妙音,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5:13:54     分类:诗
   30         0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二)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二)東郭道人“上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下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这副对联是陈永烽于2022年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虚实相生:一副奇联照见的人间迷宫汉语的方阵里,藏着无数智慧的谜题。其中,“史上第一奇联”以其精妙的文字游戏与深刻哲理,如一座千年不倒的碑石,静候知音。上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寥寥数字,却织就了一张困扰无数智者的思想之网。这副奇联的源头,已隐入历史的薄雾。相传它诞生于明代文人雅集的喧笑与静思之间。当时,一位饱学之士目睹朝堂上忠奸莫辨、学派间真理与谬误缠斗不休,心有所感,挥毫写下这十二字。墨迹未干,便难倒了满座高朋。它迅速从书斋飞入市井,从江南流传至塞北。清代学者在笔记中叹息其“巧夺天工而义理无穷”,民国文人于报端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悬赏征对,却始终无人能拿出与之匹敌的下联。它像一座没有钥匙的迷宫,吸引着每一个试图用智慧叩响它门扉的灵魂。这副上联的魔力,在于它用最简单的字词构建了最复杂的哲学景观。“是是非非”四字,前者“是非”为联合结构,指正确与错误;后者“非非”则转化为动宾搭配,意为否定错误。紧接着“非非是是”以相同逻辑反向操作,最终“是非不分”如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尽人类在价值判断前的永恒困境。它不仅是文字的回旋舞,更是一面映照世相的明镜——历史上多少真理初被视为异端,多少谬论曾戴冠冕?在认识论的迷宫中,我们何尝不是永恒的寻路者?当历史的书页翻到2022年,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古绝今对”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下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如天外飞来峰,与上联形成了完美的镜像结构。这副对仗是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奏鸣。从技法看,“真真假假”对“是是非非”,叠字回环,平仄协调,将汉语的音韵之美推向极致。更精妙的是,“真假”与“是非”在语义上同属价值判断范畴,使上下联如连理枝般紧密相依。然而,陈永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工整。他将对联从“是非”的道德领域,拓展至“真假”的认知领域,完成了一次思想疆域的开拓。在虚拟现实构筑的“超真实”时代,在信息泡沫淹没真相的当下,“真假难辨”已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生存境况。当AI生成的面孔比真实更完美,当谣言比真相传播更快,陈永烽的下联恰似一记警钟,敲响在时代的耳畔。尤为深刻的是,上下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是非不分”指向价值判断的迷失,“真假难辨”揭示事实认定的困境。没有事实为基础,价值是无根浮萍;缺乏价值引导,事实也只是冰冷数据。这副对联因而成为照亮认知迷宫的双灯。站在人类智慧的长河回望,从古代文人关于“是非”的哲思,到陈永烽对“真假”的叩问,这副完整的对联已然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与假、是与非的辨析,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维度。这副“古绝今对”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终结了一桩文坛公案,更在于它开启了一扇通向无尽思考的大门。每次品读,都是对心灵的重新洗礼,对认知的再次校准。在虚实交织的世间,它如一盏不灭的灯,提醒我们:在是非真假难辨的迷宫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温暖的心灵,或许是人类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坚持。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3日 09:46:23     分类:诗
   87         4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東郭道人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下联: 1,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2,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3,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这三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巧联成双喜,妙对越古今一,故事——王安石搬联获双喜北宋仁宗年间,二十岁的江西才子王安石,背负行囊与梦想,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一日傍晚,他行至马家镇,但见一处大宅院前人头攒动,喧闹非凡。好奇心驱使他上前,只见门前高悬一盏精致的走马灯,灯影流转,光彩夺目。灯上赫然书有一行清秀的字迹:“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原来,这是马员外家的千金为遴选佳婿而出的上联。此联构思精妙,运用了“顶针”修辞,前后句首尾蝉联,如流水不断。更绝的是,它巧妙地捕捉了走马灯“灯动则马行,灯灭则马止”的动态瞬间,既写实,又暗含机锋,一语双关,仿佛在说:若无人能对出下联,我这选婿之事,便如灯息马停,只能搁置。王安石伫立灯前,冥思苦想,虽觉此联精妙无比,一时却难觅佳句。赶考事大,他只好将这半副绝联深藏于心,带着一丝遗憾,继续奔赴京城。科考之日,王安石在考场中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主考官欧阳修亲临巡视,见其答卷,心中已生赞赏之意。为试其才思敏捷,欧阳修随手一指考场外的飞虎旗,信口出一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此联与马家镇那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顶针格,同样描绘了“旗展虎现,旗收虎隐”的动态画面。王安石福至心灵,马家镇那盏萦绕心头的走马灯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他当即朗声对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此联对仗工稳,意境相合,堪称珠联璧合,不禁拍案叫绝,对王安石的才华更为赏识。科考完毕,王安石归心似箭,再经马家镇。他惊喜地发现,那走马灯上的上联依然无人能对。于是,他整了整衣冠,径直走向马府,以欧阳修的“飞虎旗”一联应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下联一出,满座皆惊。马员外即刻唤出女儿,小姐在帘后窥见此生风度翩翩,才学出众,心中暗许。一段美好姻缘,就此缔结。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正当王安石沉浸在成婚的喜悦中时,京城的捷报飞驰而至——他高中进士!一日之内,人生两大喜事同时降临,王安石欣喜若狂,提笔在红纸上挥就一个大大的“囍”字,并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自此,“囍”字便成为中华文化中吉祥幸福的象征,而王安石“搬联获双喜”的传奇,也随着这副“走马灯”与“飞虎旗”的千古名联,流传至今。二、赏析:陈永烽挥毫对三联千年之后,网络时代又现“绝对”热潮。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走马灯”原联为母本,先后抛出三组下联,被联坛传为佳话。兹分别赏析如下。(一)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1. 顶针回环与动词层进 “姐”与“婿”三次交替,与“灯/马”手法一致;但情感上由“选”到“愿”,再到“进门”,层层推进,把“择婿”写得波澜横生。 2. 视角翻转 原联以“物(灯)”控“马”,此联以“人(姐)”控“婿”,由物境化入人情,符合“对联招亲”的本事,恰是对故事的“内视角”呼应。 3. 现代语感 “选婿”“进门”皆口头语,古联形式注入当代汉语气息,雅俗共赏,易诵易传。(二)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1. 空间-时间-动作三位一体 “点将台”是静态空间,“台点将”是动态行为,“台离将上阵”则把时间拉长到“将已出征”,节奏迅捷,画面感极强。 2. 文武映照 上联“走马灯”本是民间灯彩,柔美温馨;下联“点将台”却为沙场军仪,阳刚肃杀。一柔一刚,灯影与刀光并置,审美张力陡增。 3. 格律精工 “台”“将”两次转品:名词→动词→名词,与“灯/马”词性转换路径完全一致,可谓“亦步亦趋”而“自出新意”。(三)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 1. 顶针+谐音+夸张 “炮”与“敌”回环,且“炮打敌”口语铿锵;“炮响敌消遁”用夸张手法一笔勾销敌人,气势酣畅淋漓。 2. 科技意象 把冷兵器时代的“走马灯”一下子拉到热兵器乃至信息化战场,完成时空穿越,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当代意识。 3. 情感色彩 上联“灯息马停”是温柔落幕,下联“炮响敌遁”为胜利凯歌,情绪由静转动,由收放,形成强烈对比,读来令人血脉偾张。三、小结:从“双喜”到“三联”——对联生命力的现代转换王安石以“飞虎旗”赢得“双喜”,陈永烽则以三组新对再响千年。挥笔到此,诗意油然而生,赋诗一首:“安石搬联获双喜,永烽挥毫对三联。 昔儒驻足青史里,新秀跃马时代前。”两才子共同点是:严格恪守顶针、复字、词性转换、因果逻辑等“硬格律”;差异处在于:陈联引入了女性自主意识、沙场点兵气概和现代战争科技,完成了“题材—情感—语境”的三重刷新。 “千古绝对”之所以“绝”,不仅在于它曾经高悬难对,更在于每一代人都可借助汉语的弹性与时代的新意,让其“绝处逢生”。陈永烽的“古绝今对”证明: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等待下一位过路人的“走马灯”——灯一转,马即驰,故事便生生不息。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2日 08:06:02     分类:诗
   91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東郭道人“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这两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千古江楼待佳句,今朝妙对应潮声在成都锦江之畔,望江楼已静立了数百年。这座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的楼阁,本身就如同一句未完成的诗。清光绪年间,一位江南才子的登临,为这座楼阁赋予了新的生命——也留下了一个困扰文人墨客百余年的谜题。那天,才子凭栏远眺,但见锦江如带,奔流不息。千年古楼与万古江流在此相遇,一动一静,共同诉说着时间的永恒。此情此景触动诗心,一副上联脱口而出:“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上联之妙,妙在“望江”二字既是楼名,又描动作;“江流”既是景致,更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才子欲续下联,却陷入困境。他尝试数种对法,终觉意境难匹。最终,只能将上联题于楼壁,期待后世知音。这一等,就是数百年。其间最受推崇的当属“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此联粗看尚可。然而细品之下,“江流”(名词十动词)为动态,“月影”(名词十名词)为静态,词性不够完美。且江流之浩大与井中月影之微小,意境上难以匹配。望江楼上联,便成了真正的“千古绝对”。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这百年悬联献上了两个精彩对句,终于让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得到了圆满的回响。第一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此联之妙,首先在词性的完美对品。上联“江流”是“江水流动”,下联“鸡啼”是“雄鸡啼鸣”,两者均是“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出动态景象,彻底解决了“月影”词性不符的缺憾。更深层的妙处在于意境的升华。上联“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展现的是自然时空的浩渺与永恒,意境开阔而深沉。陈联的“鸡堤万代,鸡啼万代”则巧妙地将画面转向了人类文明的坚韧传承。“听鸡堤”坐落于山东河南交界的黄河大堤,曾是修堤民工闻鸡上工之地,蕴含着“闻鸡起舞”的勤勉意象。从自然的“千古”到文明的“万代”,此联完成了一场从空间到时间、从自然到人文的诗意过渡。第二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此联则从另一个维度实现了超越。在词性上,“海潮”与“江流”同属“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海水澎湃汹涌之态,动态十足。在意境上,它彻底解决了前人对联气势不足的问题。“海”的意象远比“江”更为壮阔,“海潮”之浩大完全能与“江流”之悠长相抗衡。“江楼千古”是时间的绵长,“海岛万年”是空间的稳固;“江流千古”是逝者如斯,“海潮万年”是永恒律动。此联以汪洋大海对滚滚长江,在空间格局上甚至更胜一筹,共同构建了一幅时空交织的壮丽画卷。陈永烽的巧对,高明之处在于他通过“听鸡堤”引入了人文历史的厚度,又通过“观海岛”拓展了自然地理的广度。这两副下联,如同为古老的望江楼打开了两扇新的窗户:一扇回望人类文明的坚韧与传承,一扇远眺自然世界的浩瀚与永恒。千古江流依旧,而人类的智慧如鸡啼代代相传,如海潮生生不息。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被时光湮没,只会在新的解读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望江楼等待了百年的佳句,终于在新时代的潮声中,找到了它的完美应和。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1日 08:17:10     分类:诗
   120         2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九)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九)東郭道人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书里腊梅瘌痢书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一联双绝映古今上联:画上荷香待墨痕——千古绝对的传奇诞生明代江南,烟雨朦胧。一日,才子唐伯虎信步至一古寺焚香礼佛。方丈素闻其才名,趁机奉上一幅亲绘的墨荷图,恳请题字。唐伯虎略作沉吟,提笔在留白处写下七个字:“画上荷花和尚画”。随即搁笔,含笑不语。方丈急切相询下联,唐伯虎遥指山门外云霭,悠然道:“能对此联者,当为天下奇才。”言毕施礼而去。老僧持画细观,蓦然惊觉此联之妙——正读反诵,音韵如一。“画”字首尾呼应,“荷花”与“和尚”同音异义,既点出画中意象,又暗合执笔人身份。更妙的是,“上”字作为方位词,与画面空间相契,构成“画上之花,和尚所画”的双重意境。这精妙的回文联犹如一扇只能从一侧开启的智慧之门,将音韵之美、文字之巧、意境之幽熔铸一炉。自此,这幅悬于庙堂的孤联,成了文人墨客争相挑战的巅峰。春去秋来,多少才子在此驻足苦思,皆铩羽而归。那满池墨荷在岁月中静静绽放,等待着一个能与风流才子隔空对话的知音。直至清乾隆年间,学者李调元游历至此,凝视孤联良久,终提笔续对:“书临汉帖翰林书”。此联以“书”对“画”,以“汉帖”对“荷花”,更以“翰林”对“和尚”,同样实现了回文之妙。然而细究之下,“临”为动词,与上联方位词“上”未尽相合,虽成佳话,犹存微瑕。这抹遗憾,如同画中荷花期待的另一半灵魂,在历史长廊中继续等待着完美的归宿。下联:梅魂书韵启新声——陈永烽对句的美学突破当历史的时针转向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书里腊梅瘌痢书”七字,完成了这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学对话。这看似朴拙的下联,实则是对千古绝对最精妙的回应,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性的艺术建构。音韵结构的精密契合是此联最直观的成就。它严格遵循“同音回文”的格律要求,正读反诵皆音韵和谐。更难得的是,以“里”对“上”,完美解决了李调元下联中词性不协的历史难题。这种文字音韵的精密对应,犹如两个严丝合缝的齿轮,让古今才思在音律的轨道上完美啮合。意象组合的审美张力则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书里腊梅”构建了一个诗意的内在宇宙——腊梅在书页间悄然绽放,既是对“画上荷花”的巧妙呼应,又开辟了全新的审美空间。荷花夏日清妍,腊梅寒冬傲雪,两花相对,完成了四季的轮回与互补。而“瘌痢”对“和尚”一对“光头”,看似俚俗,实则深得民间智慧的精髓。这两个“光头”的别称,在俗雅转换间展现了汉语的丰富表现力,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这一联中奇妙融合。哲学意蕴的深层开掘更使此联超越文字游戏层面。“画上荷花”是空间的艺术,“书里腊梅”则是时间的诗学。荷花在画中永恒绽放,腊梅在书里历久弥香,二者共同构成了艺术超越时空的永恒属性。而“和尚”与“瘌痢”一对“光头”对应,则暗含了佛家“破除分别心”的智慧——在艺术与真理面前,一切外在形貌皆如梦幻泡影。陈永烽的妙对,不仅是一个下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绝对从不会被历史尘封,它永远向未来的智慧敞开。当五百年前的荷香与今天的梅魂在文字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语的无限可能,更是人类智慧薪火相传的美丽见证。这“古绝今对”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通向汉语艺术永无止境的未来。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30日 09:48:01     分类:楹联大观
   123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東郭道人‌ “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注,1,下联大意是:一个人带着长槊到阳朔去卖,不慎被盗失,经过努力查找,终于在盗人的藏匿处强行地拿回了长槊。2,阳朔~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3,长槊~一种长杆兵器。”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珠联璧合:从“锡壶西湖”到“长槊阳朔”的文字奇缘中国楹联艺术中,有一类“谐音对”以其精妙的语音游戏和巧思妙想独树一帜。其中,“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这则上联,堪称千古绝唱的谐音巧对。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一日与文人雅士同游西湖。侍从手提锡制酒壶(古称“锡壶”)随行,不慎将壶落入湖中。此情此景触发了苏东坡的文思,他脱口而出:“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此联一出,满座皆惊,却无人能对。这十六个字构成了一场精妙的语音魔术:“锡壶”“西湖”“惜乎”三词在江南官话中音近形异,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场景从“提”到“游”再到“掉”,最后以感叹词“惜乎”收尾,叙事完整,情感自然。更妙的是,四个分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具体物象(锡壶)、地理名称(西湖)与情感抒发(惜乎)完美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续对,但都难以达到原联的浑然天成,使得这半副对联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对”。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的妙对,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陈先生的下联在技巧上与上联严丝合缝:“长槊”对“锡壶”,皆为器物;“阳朔”对“西湖”,同是地名;“藏索”对“惜乎”,都是表达情感的动词组。更难得的是,下联同样运用了“长槊”“阳朔”“藏索”的音近关系,延续了上联的谐音之美。然而,陈永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上的匹配。他为下联构思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某人带着长槊(古代长柄兵器)前往阳朔,长槊不幸失窃,经过一番追索,最终在藏匿处找回。这个情节赋予了楹联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张力,使静态的文字产生了动态的故事感。从意境上看,上联是文人雅士的伤怀,下联则是江湖客的冒险;上联是瞬间的遗憾,下联是失而复得的欣慰。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呼应,拓展了原联的情感维度。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不仅是对古典名联的技术性回应,更是对传统楹联艺术的创造性传承。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古人留下绝唱,今人亦可和鸣。在这个智能手机取代文房四宝的时代,这副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汉语的魔力从未消失,只待有心人去唤醒那些沉睡的音韵,让古老的文字游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当锡壶沉入西湖的千年之后,长槊在阳朔失而复得——这不仅是楹联的对仗,更是中华文脉的延续,是古今文人共同编织的一场关于汉字之美的永恒梦境。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9日 09:34:02     分类:楹联大观
   129         0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東郭道人“ 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下联:有粮粮站站有粮注释:1,有粮~地名,指有粮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境内。2,粮站~地名,指有粮村内一座粮站。”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从“无锡锡山”到“有粮粮站”的对联美学嬗变上联:千古绝对的传奇身世“无锡锡山山无锡”——这七个字如一道千年谜题,在汉语的星空下闪烁智慧的光芒。它的诞生,源于一个地理的巧合与语言的戏法。无锡城西有锡山,传说周秦时期此山产锡,引得百姓争相开采。至汉初,锡矿采尽,“有锡”变“无锡”,地名由此而来。明代一位才子途经此地,被地名与实景的反差触动灵感,吟出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此联妙在“无锡”既是地名,又描述现状;“锡山”是山名,却已无锡。前后呼应,顶针连环,构成一个完美的语义闭环。更绝的是,它暗含时间流转、沧海桑田的哲学意味——昔日有锡今无踪,唯留空名诉沧桑。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对出下联。民间流传唐伯虎曾对“平湖湖水水平湖”,虽有意境却在格律上经不起推敲——“锡山”是具体地名,而“湖水”则不是;且对句中第六字皆为平声,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基本原则。这正是它“千古绝对”魅力的根源——它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汉语精魂的极致展现。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有粮粮站站有粮”相呼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副对联的完成,更是对联艺术在当代的完美绽放。格律之工:传统规范的当代典范陈永烽的下联严格遵循对联创作的五大原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有粮”对“无锡”,地名相对;“粮站”对“锡山”,实体相映;“站有粮”对“山无锡”,意境相通。每一个字都如精密的齿轮,与上联严丝合缝。特别是“无”对“有”的绝配,将汉语的对仗之美推向极致。意象之新:时代精神的巧妙融入这副对联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成了从古代矿藏到现代粮仓的意象转换。“锡”作为重要工业金属,堪称工业粮食,与“粮”相对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锡山是蕴藏锡矿之地,粮站是储存粮食之所,两词相对,词性极其吻合。更妙的是,上联讲述资源枯竭的遗憾,下联描绘粮食满仓丰饶的喜悦,形成从“有到无”到“无到有”的哲学循环。意境之深:古今对话的艺术升华陈永烽的创作最可贵处,在于赋予了古绝对以深刻的时代内涵。上联以否定之否定句式,描述了矿山由盛转衰的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资源枯竭的惋惜;下联则以肯定之肯定句式,展现了一幅农村丰收、粮仓充盈的繁荣景象。这一衰一荣、一无一有的鲜明对比,不仅是对仗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迈向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历史进程的诗意写照。这副“古绝今对”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传承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在尊重规范的同时注入当代人的生活体验。陈永烽的妙笔让我们看到,对联艺术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手在民间,这句俗语在这副对联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当“无锡锡山”遇见“有粮粮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游戏的圆满,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证明。这副对联将古典与现代、遗憾与希望、衰退与繁荣熔于一炉,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汉语无穷的表现力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光芒。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5:45:14     分类:楹联大观
   99         3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六)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六)東郭道人“上联: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下联: 三火焱焱,燃烧烟燎烦燥注,三火~指明火、暗火与心火。”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绝处逢生:一副对联背后的千年对话在中国对联艺术的宝库中,“绝对”犹如一颗颗未琢的璞玉,静待知音的到来。“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这一上联,便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则。它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流转演变,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趣味。关于此联的起源,最引人入胜的版本当属明代才女苏媚儿的传说。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以“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为上联,声称若有男子能对出精妙下联,便愿托付终身。此联一出,难倒了无数江南才子。就连风流才子唐伯虎也跃跃欲试,他对出“四水沝沝,江河湖海泉泽”,以“四水”对“六木”,“沝沝”对“森森”,后接六种水名皆带“水”旁,形式上可谓工整。然而传说中,苏媚儿认为此联虽具其形,却乏其神,缺乏意境上的升华,终未认可。另一个版本则将这副对联的诞生推向了更早的明初。传说朱元璋在击败张士诚后,漫步于苏州园林,见林木葱郁,即兴吟出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随行的刘伯温虽足智多谋,却至死未能对出令太祖满意的下联,使得此联成为了真正的“千古绝对”。这两个传说,一个浪漫,一个权威,共同为这副上联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副上联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多层次的巧思。“六木”合成“森森”,是数字与汉字的巧妙结合;而后面的“松、柏、梧、桐、杨、柳”六种树木,每个字都带“木”旁,既呼应了“六木”,又展现了汉字偏旁的魅力。更难得的是,整副上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森林图景,意境优美,形神兼备。正是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得它对下联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不仅需要数字开头、偏旁对应,更要在意境上相得益彰。千年时光流转,无数文人曾尝试攻克这座堡垒,但均未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下联。直到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的出现,这个文化谜题才终于迎来了它的解答。陈永烽所对下联为:“三火焱焱,燃烧烟燎烦燥”。这副“古绝今对”的诞生,不仅是文字游戏的胜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形式上看,此对达到了极高的工整度。“三火”对“六木”,数字相对,平衡匀称;“焱焱”对“森森”,叠字相应,音韵和谐。更妙的是,“燃烧”“烟燎”“烦燥”六字皆从“火”旁,与上联“松柏梧桐杨柳”皆从“木”旁形成了完美对应。这种偏旁部首的精心安排,展现了对联艺术的形式之美。此联的卓绝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形式工整的匠气,抵达了哲学思辨的化境。陈永烽先生的匠心独运,在于他为“三火”注入了贯通天、地、人三才的深邃内涵——燃烧为“明火”(世间可见之光焰),烟燎为“暗火”(隐而不发之炽热),烦燥为“心火”(内在焦灼之情绪)。这一构思,瞬间将一副文字游戏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观照。“明火”象征着创造与文明的原动力,是普罗米修斯盗予人间的天赐,既带来温暖与光明,也潜藏着焚毁一切的破坏性;“暗火”则隐喻世间万事万物运行中那些不可见却至关重要的能量与趋势,如地火运行,似暗流涌动,是成败转圜的微妙关键;而“心火”直指人心的方寸灵台,它是志向的焦灼、情感的波澜,是推动人进取的内驱力,亦是导致人迷失的根源。这三重火焰,共同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人生宇宙图景:我们既要以“明火”去行动和创造,也需警惕“暗火”中的隐患与变数,更要时时观照、调和内心的“心火”,以求达到内在的平和与智慧。如此一来,下联便与上联“六木”所代表的自然、静谧与生机,构成了阴阳互济、动态平衡的完整哲学体系。尤为精妙的是,这三种火与上联的六种树木形成了深层次的呼应。树木象征着自然、生长与宁静,而火则代表着文明、变化与激情。木与火,一静一动,一收一放,暗合了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林木需要阳光(火之源)才能生长,而火又可能焚毁林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为对联增添了丰富的意蕴。从意境上看,上联描绘的是一幅静谧的森林图景,给人以安定、沉稳之感;下联则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火焰图景,充满力量与变化。两者结合,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完整的宇宙之中——既有大自然的宁静致远,又有人类情感的波澜壮阔。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千年文化难题,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古老的文字形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僵死的遗产,而是活的传统,它需要每一代人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转化。当“六木森森”遇见“三火焱焱”,不仅是文字相遇,更是古今思想的碰撞。陈永烽以他的智慧,让千年前的绝对在当代重获新生,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与传承。这副对联将继续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见证着汉字的不朽魅力,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文化创造之旅。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7日 20:15:27     分类:楹联大观
   141         3

1 2
  • 16 条记录 第 1 页/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