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四)
東郭道人
“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
下联:燃烧烨炉烟燎烽”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们“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古绝今对:一联穿越时空的对话
“古绝今对”是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创作的一种对联形式,上联为古人所留“千古绝对”,下联由今人巧妙对出,合为一副对联。
上联:寂寞寒窗——一个千古绝联的凄美传说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水乡,传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她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更以诗词联语名动一方。不幸的是,新婚燕尔,丈夫便因病早逝。心灰意冷之下,她并未选择改嫁,而是削去青丝,在一处僻静的尼庵中带发修行。
青灯古佛旁,她将所有的才情与哀思,凝结成了七个字——“寂寞寒窗空守寡”。
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她生命的写照。每一个字,都戴着同样的“宝盖头”(宀),如同每一个夜晚,她都被同一座庵堂的屋檐所笼罩;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同一种命运——被命运的巨大穹顶所禁锢。
“寂寞”,是内心的空洞;“寒窗”,是环境的清冷;“空”,是徒劳的挣扎;“守寡”,是最终的宿命。七字相连,音调低沉,意境凄清,将一位才女在封建礼教下的无奈、孤寂与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曾许下誓言:若有才子能对出下联,且意境相谐、偏旁统一,她便还俗再嫁。消息传出,江南才子们纷至沓来,跃跃欲试。然而,所有尝试都徒劳无功。有人勉强凑出宝盖头的下联,却生硬拼凑,毫无意境;有人意境尚可,偏旁却无法统一。这副上联就像为她量身打造的命运囚笼,无人能破。
最终,她在那个寂寞的寒窗下,守着这个无人能对的绝联,直至白发苍苍,香消玉殒。她的故事随风而散,但这七个字,却带着一个时代的叹息,穿越数百年时光,成为了对联史上公认的“千古绝对”,等待着另一个能与它对话的灵魂。
下联:燃烧烈焰——陈永烽的“古绝今对”赏析
时光流转至当代,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一句 “燃烧烨炉烟燎烽” ,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应答。这不仅是技巧上的突破,更是一次意境上的革命性对话。
一、技巧上的“破壁”:以火攻寂
上联的“宝盖头”(宀)是禁锢的象征,是向内收缩的孤寂。陈永烽的下联,则精准地选用了“火字旁”,每一个字都仿佛跳动着火焰。这本身就是一种宣言:用燃烧的、向上的、充满生命力的“火”,来回应那冰冷的、向下的、象征着生命凝固的“宀”。
更妙的是字词间的精微呼应:
· “燃烧”对“寂寞”:炽热的动态过程对清冷的静态心境。
· “烨炉”对“寒窗”:火光熊熊的炉灶对冷月清辉的窗棂。
· “烟燎烽”对“空守寡”:狼烟直上、烽火连天的壮阔图景,对空房独守、形单影只的个人悲情。
尤为精彩的是:点出了“虚对空,众对寡”。“烟”是虚火,灵动地对上了僵死的“空”;“烽”是边塞烽火,是“众火”之象,磅礴地对上了孤单的“寡”。这种从字形到字义的多维度工对,堪称匠心独运。
二、意境上的“革命”:从个人悲歌到历史壮景
这副下联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原联的叙事格局。
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哀叹与屈服。它再凄美,也只是一个才女在深闺中的个人悲歌。而陈永烽的“燃烧烨炉烟燎烽”,则将视角从闺房拉到了旷野,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了历史画卷。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青灯下的泪眼,而是熔炉旁铸剑的工匠,是边塞上点燃烽火的将士。这是一个关于创造、战争、文明与守护的宏大叙事。它用“燃烧”的进取精神,回应了“寂寞”的消极避世;用“燎烽”的社会责任,覆盖了“守寡”的个人命运。
三、哲学上的“对话”:两种人生态度的激荡
最终,这副“古绝今对”成就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哲学对话。
上联是“宿命”——人,在巨大的命运穹顶下,只能被动地“守”。
下联是“抗争”——人,则是主动地“燃”,烟火才生生不息。
那位不知名的才女,提出了一个关于孤独与禁锢的终极问题。数百年间,无数人试图回答,却都在问题的框架内打转。而陈永烽的回答,是直接点燃了一把火,烧穿了问题的本身。他告诉我们:当寒窗过于寂寞,何不亲手点燃一座熔炉?当守寡注定成空,何不为众生燃起烽火?
上联是绝望的诗,下联是希望的答案。陈永烽先生以此联证明,真正的“对”,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灵魂的共鸣与超越。千古绝对,终遇今对,这不仅是对联艺术的胜利,更是人类精神从孤寂走向旷达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