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绝妙之对”名联赏析(十五)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10/27 16:30:41
阅读:38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陈永烽“绝妙之对”名联赏析(十五)


東郭道人


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生叶茂
下联: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创作的“绝妙之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星移斗转,德厚才高——一副对联双重生命


“绝妙之对”是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创作的一种对联形式,指原系孤悬上联或单挂下联,流传甚广,号称“无人能续”;终被妙手巧工对出,合并成一副对联。


上联:莫言的“绝对”悬赏与一等奖得主的“星空”失对

2025 年 6 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到广东惠州“叶挺故居”旁的南阳世居采风。喝完一杯客家娘酒,他提笔在宣纸上写下十个字:

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

并当场宣布:向全球悬赏十万,征求下联。  

短短一句,机关四伏:  
1. 南阳—南洋,同音回旋,像海浪回声;  
2. 根与叶,一字藏祖脉,一字喻后裔;  
3. 惠州叶氏,堂号正是“南阳堂”,下联必须接住这条家族暗线;  
4. 十字里藏着“去—养—成”三段式叙事,空间、生命、情感层层递进。  

征联启事一出,短短三个月,主办方邮箱爆仓:12 万封投稿,堆起来比叶挺铜像还高。有人把“南阳”对成“北漠”,有人把“叶茂”对成“花开”,都卡在同音与典故的双闩门外。  

10 月 20 日,谜底揭晓,一等奖的下联:

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  

现在,让我们用“词性、结构、节律、意境”这四把客观的尺子,对获得一等奖的下联“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进行一′次精细的解剖,看看它究竟在何处失对。

第一把尺子:词性对应

· 上联:从(介) + 南阳(专有地名) + 到(动/介) + 南洋(专有地名) + 根深(主谓短语,名+形) + 叶茂(主谓短语,名+形)
· 下联:自(介) + 井壁(专有星宿名) + 及(连) + 井毕(专有星宿名) + 角亢星张(四个并列的专有星宿名,均为名词)

关键失对点:

1. 动词位失对:上联的“到”是一个具有明确方向性和动感的动词(或动介兼类),描绘出迁徙的路径;而下联的“及”只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意为“和”,静态且无力,导致此处的动态感完全消失。
2. 形容词位完全空缺:这是最致命的硬伤。上联的“深”与“茂”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形容词,为对联注入了生命力与评价维度。下联的“角、亢、星、张”则全是名词,在对应的关键位置上,无法形成任何状态描述,造成了意境上的“断崖式塌方”。

第二把尺子:结构对照

· 上联结构:【介词结构 + 动词结构 + 两个并列的主谓短语】。它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叙事链:起(从南阳)→ 承(到南洋)→ 转/合(根深叶茂),从具体行动升华到抽象的生命状态,逻辑完整。
· 下联结构:【介词结构 + 连词结构 + 一个冗长的并列名词短语】。其结构可以概括为:起(自井壁)→ 滞(及井毕)→ 塞(角亢星张)。“及”作为连词,使得前后关系变为简单的罗列,而最后的四星宿并列,更是将结构堵死,无法完成从上联承接而来的升华使命。

第三把尺子:节律匹配

· 上联节律:从南阳 / 到南洋 / 根深 / 叶茂。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2-2-2-2”停顿(若按“2-2-3-3-4”则更细),尤其是“根深”与“叶茂”可以自然拆分为两个二字顿,读来朗朗上口,气韵生动。
· 下联节律:自井壁 / 及井毕 / 角亢星张。在关键的第三、四拍节,由于“角亢星张”是固定的四字星宿名集合点名,无法像上联那样自然拆分。强行切分为“角亢 / 星张”则意义割裂,不切分则节奏臃肿,形成一个“节奏血栓”,严重破坏了联语的韵律美感。

第四把尺子:意境层级

· 上联意境:构建了一个三维的、充满人文温度的意象空间。
  · 空间维度:从南阳到南洋的宏阔地理跨越。
  · 时间维度:暗含了从古到今、世代传承的历史纵深。
  · 生命维度:“根深叶茂”是最终的情感归宿与精神颂歌,充满了茁壮的生命力。
· 下联意境:仅停留在二维的、冰冷的名称罗列层面。
  · 空间维度:在星宿之间进行位置平移(井宿、壁宿到井宿、毕宿,再到角、亢、星、张宿)。
  · 名词维度:纯粹的天文学专有名词堆砌,如同背诵了一段星表。
  · 情感缺失:整个下联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来注入情感与灵魂,未能建立星宿与人事、与上联主题之间的任何诗意关联或象征意义,导致头重脚轻,意境苍白。

通过四把尺子的逐一度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副下联在词性上关键位置失对,在结构上逻辑断裂,在节律上阻塞不通,在意境上苍白无力。它或许在“天文对地理”的概念构思上略显机巧,但在对联艺术最核心的格律与意境要求上,存在着多处难以忽视的硬伤。将其评为“一等奖”,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下联:陈永烽的妙对——从地理到人文的完美呼应

一、下联的诞生:东进路上的精神传承

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于"今年6月9日对出了下联:

“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此联发表在中国诗书画网上,未参赛)

此联一出,如清泉石上,令人耳目一新。

西宁,青藏高原的门户,象征着纯净与坚守;西京,通常指古都西安,代表着厚重与辉煌。这一东进路线,巧妙地与上联的南迁形成对称,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纵横交错的发展轨迹。

二、艺术赏析:天衣无缝的工对

词性工整是这副下联最令人赞叹之处:

· "出"对"从"(动介对介词,都表示从某地走出来的意思)
· "西宁"对"南阳"(带方位词专有地名相对)
· "入"对"到"(动介相对)
· "西京"对"南洋"(带方位词古称地名相对)
· "德厚"对"根深"(主谓结构相对)
· "才高"对"叶茂"(主谓结构相对)

每一个词性都精准对应,无一字落空,而且“方位词”与“古称”都一一对应,实在难得。

节奏完美,"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与上联的停顿完全一致,读来如双玉相叩,清越悠长。

意境升华是这副下联的最高明之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地理对应,而是完成了从空间到品质的飞跃:"德厚"对应"根深",寓意道德根基的深厚;"才高"对应"叶茂",象征人才辈出的繁荣。这恰好暗合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德为根本,才为枝叶。

三、文化深意:双重叙事的完美交响

陈永烽的下联与上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化叙事:

横向看,是地理空间的拓展——从中原到海外,从高原到古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广袤疆域。

纵向看,是精神品质的传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深厚的德行与卓越的才华始终是立身之本、发展之源。

"根深叶茂"与"德厚才高"的呼应,更是点明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外在的繁荣离不开内在的修养,地理的扩张必须有精神的支撑。

结语

一副优秀的对联,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如同一首优美的前奏,而陈永烽的"出西宁入西京德厚才高"则是与之珠联璧合的华彩乐章。

在这两行二十字中,我们看到了地理与人文的对话,空间与时间的交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是文化的交响,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在这样的对联中,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永恒魅力——在严格的格律中舞出自由的灵魂,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无限的情思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