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童小汐《鹧鸪天·又临中秋有感》三阕评析 [点评]

王綮     发布时间: 2025/10/13 16:47:20
阅读:38次      分享到

--秋声中的生命观照与哲思升华

词心映照世情,诗笔勾勒人间

童小汐的《鹧鸪天·又临中秋有感》组词以中秋为时序节点,通过三阕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词作,构建了一幅融自然景象、社会关怀与哲学思考于一体的秋日长卷。这三阕词展现出作者从现实观照到超然静观,最终抵达历史虚无感的思维轨迹,体现了传统词牌与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

一、意象系统中的情感脉络

组词第一阕以“斜雁南飞欲过冬。枯榆瘦影竞蓬松”起笔,通过“斜雁”、“枯榆”等典型秋日意象,瞬间勾勒出深秋的萧瑟氛围。“半园菠菜循墙绿,一院残花煮饭红” 一句尤为精妙,绿色与红色的对比不仅构成视觉上的反差,更暗含生机与衰败的并存哲学。这种对日常事物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上片结句“安知灾后荒凉处,多少饥民待哺中”将词境陡然拓展,在中秋佳节传统诗词多写团圆美满之时,作者却将目光投向灾后饥民,展现了深切的社会关怀。这种从个人情感到社会关怀的转向,打破了传统中秋诗词的题材局限,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阕情绪由激越转为沉静,“西海茫茫烟水凉,碧空万里雁飞长”展现出一幅广阔而静谧的秋景图。“我听师父吹横笛,一曲仙音破小窗”引入了听觉意象,以“仙音”比喻笛声,暗示了通过艺术与宗教获得心灵慰藉的可能。这种从社会关怀向个人内省的转变,构成了情感上的第一次升华。

第三阕“遥看浮云攀玉峰。怅然一夜怕听风”则将情感进一步推向哲学层面。结句“依还兴废沧桑感,自古繁华终落空”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历史循环与人生虚空的深刻领悟。这种从现实到超验的思维轨迹,体现了诗歌特有的情感复杂性与逻辑连贯性。

二、艺术成就与语言特色

童小汐在词作中展现了对传统词牌的娴熟驾驭能力。三阕《鹧鸪天》均严格遵循词牌格律,前后片各三平韵,上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如“看焰火,斗星空”(第一阕)、“篱落下,菊花黄”(第二阕)、“叹客雁,去匆匆”(第三阕)等对句,均工整自然,无斧凿之痕。

词人善于通过凝练的语言营造鲜明意象和沉郁情感,同时不失韵律美感。如“烟村泻尽秋千顷,斜月如眉愁半弓”中,“泻尽”一词力度十足,使秋意弥漫千顷烟村的景象栩栩如生;“斜月如眉愁半弓”比喻新颖,将弯月与愁眉巧妙结合,暗示了词人半愁半忧的心境。

组词在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关系:第一阕关注社会现实,第二阕转向个人内省,第三阕升华为哲学思考。这种有逻辑的情感发展曲线,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文化语境与个人风格

从词中提到的“师父”以及创作地点德令哈(位于青海省,藏传佛教影响较深)来看,童小汐可能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这也解释了第三阕中“自古繁华终落空”的历史虚无感。

词作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方面,词牌选择、格律遵循和意象运用都体现出对古典诗词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主题表达和思想内涵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有机的结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创新力。

童小汐的词作保持了主题的连贯性与逻辑的严密性。三阕词虽然情感走向各异,但都围绕“中秋有感”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四、总结

童小汐《鹧鸪天·又临中秋有感》组词通过三阕层层递进的作品,实现了从现实关怀到哲学超升的艺术跨越。作品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与韵律美,又注入了现代人的现实关怀与哲学思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

词人没有停留在中秋诗词传统的团圆美满或个人愁绪抒发上,而是将视野扩展到社会关怀与历史哲学思考,使这组词具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和现代意义。这种尝试为传统词牌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堪称当代旧体词创作中的佳作。

这组词作所展现的情感真实性、逻辑连贯性和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诗歌艺术中的不可替代性。

 

附原作:鹧鸪天●又临中秋有感(三阕)

◉ 童小汐(辽宁)

斜雁南飞欲过冬。枯榆瘦影竞蓬松,

半园菠菜循墙绿,一院残花煮饭红。

看焰火,斗星空。年年祭月古来同。

安知灾后荒凉处,多少饥民待哺中。

西海茫茫烟水凉,碧空万里雁飞长。

我听师父吹横笛,一曲仙音破小窗。

篱落下,菊花黄。翩翩灰蝶采余香。

村人户外闲聊久,相对无言看夕阳。

遥看浮云攀玉峰。怅然一夜怕听风。

烟村泻尽秋千顷,斜月如眉愁半弓。

叹客雁,去匆匆。至今杜宇尚啼红。

依还兴废沧桑感,自古繁华终落空。

乙巳年八月初九夜笔於德令哈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