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新韵研究方法及分韵的准则
论新韵研究方法及分韵准则作者 程宝庆主题词:新韵研究、方法、准则内容提要:编修韵书的核心课题,是韵部的划分标准。作者以汉语音韵学为指导,从押韵原理入手,形成了“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并以此法推导出汉语部韵的划分标准。一、什么是押韵编修韵书的核心课题,是韵部的划分标准。一切关于韵书质量优劣,韵部划分是否合理、科学的争论,其实质都是关于韵部划分标准是否正确的争论。什么是押韵?这是新韵研究的起点。《说文解字》中说:“韵,和也”。就音韵学而言,韵就是和谐悦耳的声音。中国古人发现字音之间存在一种互相谐音的现象,将这些互相谐音的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做押韵,又叫谐韵。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鸠、洲、逑三字之间就是押韵关系。押韵是语音中一种自然现象,不是古人韵书规定的。文字的发音有谐音关系即可押韵,没有谐音关系就不可押韵。二、押韵的原理为什么前例鸠、洲、逑之间有押韵现象,而关、在、窈、君之间没有押韵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押韵的原理。我们知道,文字的读音由声母、韵母组成和声调组成;韵母又由韵头、韵腹(主元音)、韵尾组成。比如:装,其拼音组成为zhuāng,zh是其声母;uang是其韵母;韵母a上面的-表示声调。韵母uang中,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没有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韵腹是韵母中读音最响亮,开口最大的音节,所以我们又将韵腹称作“主元音”。在过去十多年中,笔者对感觉押韵的文字的拼音加以归纳、分析后发现:(一)字音之间是否存在谐韵关系与声母无关,与韵母相关。比如:百(bai)、办(ban)、比(bi)、布(bu)这些文字的声母都是b,但是它们之间并无谐音关系。(二)在韵母中,字音之间是否存在谐韵关系与韵头无关,与韵尾相关。比如:断(duan)、快(kuai)、官(guan)、广(guang)韵头都是u,但这些字音之间没有谐韵关系。(三)当两个韵母的韵腹(又称主元音)相同时,字音之间存在谐音关系,但谐音关系并不完美。比如:奔(ben)、门(men)、分(fen)、根(gen)与崩(beng)、萌(meng)、峰(feng)、登(deng)之间,拥有共同的韵腹(主元音)e,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谐韵关系的,但是,它们之间的谐音并不完美。(四)当字音之间韵母的韵腹(主元音)与韵尾完全相同时,字音之间存在完美的谐韵关系。比如:奔(ben)、门(men)、分(fen)、根(gen)之间拥有相同的韵腹(主元音)e,并拥有相同韵尾n,所以它们之间具有完美的谐音关系。同理,崩(beng)、萌(meng)、峰(feng)、登(deng)之间拥有相同的韵腹(主元音)e,并拥有相同的韵尾ng,所以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谐音关系。(五)字音之间是否存在谐韵关系与声调无关。笔者将这一分析研究方法叫做——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这一方法可以揭示汉语字音之间产生押韵现象的基本原理,可以作为现代汉语韵部划分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三、韵部划分的准则根据“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比较严格的韵部划分准则,也可以制定一个相对宽松的韵部划分准则。是从严,还是从宽?这个尺度可以提交音韵学界、诗词界广泛讨论。但是,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准则作为讨论的基础。方案一、严式准则:韵母的韵腹(主元音)相同,并且韵尾相同。根据严式准则,现代汉语应划分为21个韵部,即:1麻(a/ia/ua);2波(o/uo);3歌(e);4皆(ie/üe);5支(zhichi shi ri zi ci si );6儿(er);7齐(i);8微(ei/ui)9开(ai/uai);10姑(u);11虞(ü);12尤(ou/iu);13豪(ao/iao);14寒(auan);15盐(iaüan);16真(euün);17庚(eng/ueng);18侵(in);19青(ing);20江(ang/iang/uang);21东(ong/iong)。为了适用和照顾诗友传统习惯,我们可在严式准则的前提下对上述分韵方案进行调整。比如取消“儿韵(er)”并将其划入“支韵(-i)”中;将“姑韵(u)”与“虞韵(ü)”合并等。这样可将21韵调整为19韵。 方案二、宽式准则:韵母的韵腹(主元音)相同。两个方案的差别在于,严式方案每个韵部集合的元素比较少,谐韵效果也就更完美,但是韵部数量就会比较多;宽式方案每个韵部集合的元素比较多,谐韵效果也就比较差,但韵部数量会少一些。许多人认为宽式方案比较好,容易把握。实际上,正是因为宽式方案具有宽泛的特点,读者使用起来反而难以掌握,容易串韵。所以,笔者倾向于支持严式方案。既往韵书在确定分韵准则时常常出现的偏差是:以韵尾作为分韵标准。如此,不仅韵部谐韵效果很差,而且理论上完全说不通。例如:《中华通韵(16韵)》将in[in]/ en[ən]/un[uən]/ün[yn]划入一部,而这组韵母之间并无共同的主元音,只是韵尾n相同。如果以韵尾相同为标准分韵,ɑn [an]/ iɑn [iɛn]/uɑn [uan]/ üɑn [yɛn] 的韵尾都是前鼻音n,为什么没有划入这个韵部呢?又如:《中华通韵(16韵)》将ing[iŋ]与eng [ɤŋ]/ueng[uɤŋ]划入一部,它们之间也无共同的主元音,只有韵尾ng相同。如果以韵尾相同为标准分韵,ɑnɡ[ɑ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uɑnɡ [uɑŋ]/ ionɡ [yŋ/iʊŋ]的韵尾都是后鼻音ng,为什么不将它们也划入这个韵部呢?四、韵书的基础语音基础语音就如同乐队的定音鼓、定音锣,没有基础语音这个起点,韵书就是空中楼阁。韵书使用的语音,必须是基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音,这个语音就是基础语音。《切韵》是以哪个地方的语音作为基础语音,《切韵序》无明确交代。但是,《切韵》一定是有其基础语音的。后世韵书从《唐韵》到《佩文诗韵》都继承了《切韵》的基础语音。音韵学界称之为“切韵语音体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使用的是“中原之音”;明代《洪武正韵》使用的是“中原雅音”。清代中期戈载所编修的《词林正韵》实际上是以当时北方官话为基础语音,对平水韵做的一次全面整合。所以,《词林正韵》比平水韵更接近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我们现代人编修韵书当然要用普通话作为基础语音。五、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韵部划分?从《切韵序》的表述:“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研究韵部划分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首先是反切法。所谓切韵,就是用反切的方法获得文字声、韵、调。反切是古人的拼音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其次是“共识法”。即课题组成员根据反切辨音的结果,并根据大家的共识将某字划分到某个韵部;其三是“裁定法”。即当课题组成员“语感”不一致,争论不休时,由某个权威裁定某字应该划分到某个韵部。受音韵学研究水平的局限,古人也只能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排除千百年来人口迁徙,语音流变因素的影响,至现代平水韵(切韵音系的代表作)有40%以上的文字已经不能谐韵(笔者做过分析统计),应该与古人的研究方法不完善,基础语音不规范有关。从近百年来推出的各种版本的新韵韵书看,修韵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如下:1、以汉语拼音作为辨音工具;2、以国音或普通话作为基础语音;3、祖述法,即继承古人的韵书编写体系和语音体系。如黎锦熙先生在其《中华新韵(1941版)》中,就强调其祖述《中原音韵》;4、语感法,即根据韵书作者或部分权威人士对字音的谐音的感觉,决定将某字划入某个韵部。包括《中华新韵(1941版)》在内,新韵韵书基本都采用了这个办法。5、统计法,即运用统计学原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寻找古人、今人写诗用韵的交集,然后根据各种交集确定韵部划分方案。杨亦鸣教授《中华通韵》项目采用的“类聚”法,其实就是统计法。6、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笔者所编写的《汉语新韵》即是采用了这个研究方法。此外,还有物理学家试图引入电信学“声音延宕”理论研究韵部划分课题。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十分成熟,已经标准化和普及化;汉语音韵学理论已十分完善和科学,已经能够从语音、韵母结构角度深入、科学的解释押韵现象,已经能精确的定位韵部划分边界。我们已经有条件让新韵研究走出经验与直感的初级阶段,使之成为一门科学。我们应该将“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作为新韵研究的主导方法,而其他研究方法只能作为辅助、参考。2018年8月4日作者简介程宝庆,笔名北郊村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武汉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九州诗社常务理事。著有《汉语新韵》一书公开发行。工作单位:武汉宝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3971281369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1日 09:51:52     分类:诗词理论
   22         0
[诗:七律] 驻足兵谏亭
驻足兵谏亭自信平生无所长,驭貔率虎纵鹰扬。师挥南北排山海,地卷东西扫席床。九派枭雄总司令,三更噩梦五间房。华清池上途穷处,过往朱批写满墙。注:五间房,在华清池边,是西安事变时蒋中正行馆。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30:04     分类:诗
   143         1
[诗:七律] 华清池怀古
华清池怀古漠漠骊山深抱翠,温泉激荡水清华。金瓯鳞次浮仙乐,浴女颜羞映晚霞。九鼎无忧虎贲守,三公有志宦阉拿。渔阳鼙鼓何惊惧?打破潼关报朕家。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28:58     分类:诗
   251         2
[诗:七绝] 游大雁塔
游大雁塔秦宫汉阙谁曾见?隋帝唐宗坟草萋。唯有浮屠迎远客,霞光一抹日偏西。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27:14     分类:诗
   149         1
[诗:七绝] 阅秦皇兵马俑
阅秦皇兵马俑祖龙漠漠化骊山,秦月悠悠秦梦残。六国儿孙惑难解,貔貅百万阵前观。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24:38     分类:诗
   172         1
[诗:七绝] 长安书怀
长安书怀肩囊旧梦入潼关,气象大唐非一般。城阙峰峦烟霭里,回风扑面后街摊。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23:43     分类:诗
   271         1
[诗:七绝] 赴陕途中
赴陕途中驭龙驾电向西秦,鄂豫山川一色新。汉阙隋宫深梦久,诞辰幸做大唐人。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20:58     分类:诗
   239         1
[诗:七绝] 集句赠观海堂主
集句赠观海堂主癸卯年八月初六,观海堂主王娟女史邀众诗友赏桂,席间约以“冷露无声湿桂花”嵌句。故集句以酬:长风吹月到天涯,冷露无声湿桂花。惆怅江南烟水客,一琴一剑一杯茶。注:(1)长风吹月到天涯——明·卞季良《夜坐对月》。(2)冷露无声湿桂花——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3)惆怅江南烟水客——清末民初·杨圻《黄州见梅遂时……》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15:13     分类:诗
   264         1
[诗:七绝] 轱辘体 续潘大临《题壁》
轱辘体 续潘大临《题壁》潘大临者,北宋黄州人氏,有才名,与黄庭坚、苏轼友。一日方题诗于壁,云:“满城风雨近重阳”,房东忽来催租,顿致兴意荡然。不久大临病殁,不复有下文矣!村人试续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叶飘摇落板床。漉漉深情谁寄送?何人待我诉离肠?最忆当年纵酒觞,满城风雨近重阳。竹林诸友皆扶醉,蓑笠归来带菊黄。终日临轩伤绪意,知交雁断故园弃。满城风雨近重阳,昨夜诗成何处寄?砚田收乂一秋荒,梦寄寒衣暖爹娘。长恨文章锅不煮,满城风雨近重阳。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1:01:14     分类:诗
   133         2
[诗论] 诗词创作要领
诗词创作要领程宝庆序 言自一九七九年我跟着老师学写诗,断断续续,至今有四十多年了。走过很多的弯路,有过很多的困惑,有许多教训,也有一点的心得。另外,在《武汉诗词》做了三年执行主编,我每期都要拜读诗友作品近千件。看见许多诗友不得要领,特别是有些老先生,写了几十年的诗,仍然未能理解什么是诗,仍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写诗,我深感惆怅。为此,我愿意将个人对诗词的肤浅认识拿出来与诗友们交流,以期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有很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主题、情感、意象、想象,只要能够把握这四个关键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诗词创作第一要领:主题主题或称立意,它是诗词的灵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的是遗世独立,孤高而不流俗的情怀。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表达的是共产党人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情怀。没有主题、主题散乱的作品,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如何确定主题?(1)写我想说的,我手写我心。以当代著名诗人刘能英为例,她最感人的一件作品就是《北漂歌》,读之令人涕泪欲下:岁在壬辰亡我弟,弟亡全家痛入髓。老父屋角哭无声,老母从此病未起。病体残身已不堪,哪堪债台压孙子。可怜孙子未成年,满脸啼痕犹待洗,孙子唤我一声姑,泪眼怯怯问何如。我向灵前承一诺:大厦从今我来扶。。。。。。没有奇巧的构思,没有华美的辞藻。朴实平白,感人至深之处在于真情实感。(2)写我最熟悉的,感受最强烈的、感受最深的;刘能英的高明之处,就是写她身边的事,写她自己的生活。又如王毅、王庆新、姚义勇三位吟长,他们的诗写得很好,其中军旅诗最为精彩——因为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如果让我这个退休民兵写军旅诗,我真不知道如何下笔。(3)相同的主题,换个视角,换个侧面,避免重复别人的主题(特别是名作),落入俗套。比如崔颢写《黄鹤楼》,其主题是失意怀乡,成千古绝唱。李白也写黄鹤楼,但他的主题是名楼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也是轻视垂名。陆游《卜算子·咏梅》的主题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主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者主题不同,都是传世名作。(4)一件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且要脉络清晰,贯穿始终,不能中途更换。第二要领:诗言情(一)诗词是一种承载抒情功能的文学体裁,没有情感的文字不是诗词。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体裁很多,有诗歌、议论文、说明文,散文、杂文、小说、剧本、有新闻通讯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承担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作为诗歌,其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记录、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二)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指感情,心理感受,情绪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通常称之为“七情”。“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漫卷诗书喜欲狂”;“怒发冲冠”;“无言独上西楼”;“白发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还”、“十年生死两茫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都是感情的记录,情绪的表达。(三)最常见的陷阱,就是用诗讲理,把诗当议论文写。这是把诗写成“老干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举例:游邯郸黄粱梦吕仙洞佚名荣华富贵梦中昌,一饭百年犹未香。仙枕安能分万亿,都叫举世醒黄粱。作品见理而不见情,说教的意味比较浓,读起来干瘪、枯燥。古人云:诗言志。诗是可以言志的,古今大量的诗词作品是言志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是言志的。但这些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浓郁、甚至强烈的感情色彩。更多的诗词作品是言情而不言志的,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等。可见,诗可以不言志,但绝对不可以不言情。第三要领:意象各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基本的表现手段。画家依赖线条、图画、色彩构成其作品,展现其审美意识、审美趣味;音乐家依赖音响、旋律构成其歌曲、乐章,表达其情感;雕塑家依赖造型表现其主题和审美意识;小说家依赖讲故事,依赖塑造人物介绍时代的特征,社会的变迁,人间的爱恨情仇;新闻记者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记载,记录社会所发生的新闻时间;政治家依赖论点、论据、推理、结论等方法,证明自己的主张;诗人则是依赖意象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诗词是一种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作品给读者的是一系列形象,而不是一些列的逻辑和道理。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不是普通的客观形象,而是经过作者裁剪、加工赋予了情感、赋予定义的主观形象。山非山、树非树、花非花,我们称这种形象为意象。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里的山已经不是原来的山(那座山能够与人对视?),它被李白赋予了人格,就像一个人与李白默默对视。客观事物一旦被赋予人格,它就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关于意象,我们要把握以下要点:(一)要用意象说话,而不是用证据、用逻辑说话。在进行诗词创作的时候,作者脑海里应该是一系列的图画、梦境、电视情节、戏剧情节、音乐旋律……举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二)意象为主题服务意象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出来的。意象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主题,烘托主题。与主题无关的主题再优美,再精彩也应该剪去。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枫叶”、“ 荻花”是用于烘托“秋瑟瑟”,而“秋瑟瑟”的并不是指天气,而是诗人的心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 独上”西楼,“月如钩”。描写的是一种清冷、寂寞的景象。表达的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囚徒失落、寂寞、无奈的心境。(三)意象要丰满如果你读一首诗,感觉作品空洞、干瘪,那一定是缺乏意象或意象不够丰满。好的作品意象都是丰满的、甚至是绵密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一句之中有三个意象。意象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生动、贴切,恰到好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境交融”、“物我两忘”等等,就是将主观情感赋于客观景象的成功案例。(四)缺乏意象的塑造,是把诗词写成“老干体”第二个主要原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者 佚名建党红船一百年,风华正茂赤旗妍。脱贫减困民生好,破疫复工形势安。坚守初心激活力,勇担使命鼓征帆。加强学习新思想,砥砺前行逐梦圆。全诗只有三个意象,而且这三个意象太熟、太老套,缺乏新意。这是作品没有诗意原因所在。第四要领: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以现实为基础,超越现实创造出新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一)想象是浪漫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浪漫。例: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没有想象就没有文采《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是一个妙用虚实相济手法的典型案例。我们所说的实,就是现实;我们所说的虚,就是我们眼界看不到,手摸不着的想象出来的世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诗人眼睛能够看到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则是诗人看不到的,是诗人想象的。因为诗人不可能看到千里万里,其景象全凭推测、想象。这种想象打开了读者的视野,将读者引入一个无边无际、浪漫而美好的空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诗人能够看到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凭着想象力,觉察到了“不觉飞”的霜,看到了“看不见”的沙。第三段的手法与第一、二段完全相同,即由实写转向虚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实写,是诗人亲眼所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通过设问的修辞手法,由实向虚,将读者引向一个捉摸不定、不可知的世界。注意,这种捉摸不定、不可知的就是张若虚在诗中流露出的,最主要的精神内涵!我们有许多诗友的作品枯燥、干瘪,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想象,不知道怎样运用“虚写”的手法,不懂得虚实相济之妙。实写是很烧脑的事情,对笔力的要求极高!想要用你的妙笔贴切的描绘出你的见闻、你的感受,这实在是很难的事情。《诗经·卫风·硕人》写美女,采用的是比较写实的手法“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把齐姜肢体之美,肤色之美,姿态之美、风度之美写得活龙活现,精彩绝伦!而《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也是写美人,但通篇连美人一个影子都没有出现,却照样令人神往——效果可能比《卫风·硕人》更好。所以,当你感觉都某个事物的描写(实写)出现困难时,不妨换个思路,打开想象,用虚写手法试试,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诗词创作学深似海;诗词的技巧、手法有很多,我以上给大家交流的,只是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几点。欢迎大家批评、交流!谢谢!2023年10月20日星期五于梦湖香郡一牛斋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30日 10:56:20     分类:诗词理论
   336         2

1 2
  • 16 条记录 第 1 页/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