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临江仙·浮云心语
临江仙·浮云心语 光隐先生 常在浮空漫步, 有时墨洒苍穹。 斜阳照得玉玲珑。 东荒歌一曲, 天女散花中。 无意虚痕留榜, 且随淡影萍踪。 杯中有酒自相逢。 何愁千古事, 但使月怀风。 2022.6.29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29日 11:13:48     分类:词
   295         0
[词] 临江仙·灾情为令
临江仙·灾情为令 光隐先生 一片孤云陌上, 几行浊影山头。 残阳归去剩西楼。 晚风催柳瘦, 暮色锁江愁。 何处传来号曲, 谁人放纵声喉。 柔躯今胜夜行舟。 清宵星月好, 万里逐风流。 2022.6.17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18日 02:38:29     分类:建党节
   361         0
[词] 临江仙·雨路
临江仙·雨路 光隐先生 一路频繁雨迹, 满城零落花痕。 低空疏懒散愁云。 危楼天外隐, 山色雨中昏。 何事牵连世境, 谁人看管玄门。 人间长恨毕星君。 不周山已定, 大禹志犹存。 2022.6.16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16日 23:00:07     分类:词
   292         1
[诗:七律] 赏荷
赏 荷 光隐先生 闲来何去寄相思, 半亩縠塘自可期。 昨日冰肤凝玉气, 今朝香韵满风池。 芳华此待尘心懒, 亢节不随时序移。 岁岁年年花叶处, 真情散尽问谁知? 2022.6.15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15日 21:13:59     分类:诗
   305         0
[诗:七绝] 湖中独饮
湖中独饮 光隐先生 湖中独影弄轻舟, 半惹清风半载愁。 趁得芳华当胜酒, 金樽欲许几回头。 2022.6.4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4日 00:55:30     分类:诗
   301         0
[词] 临江仙·麒麟湖揽胜
临江仙·麒麟湖揽胜 光隐先生 千顷烟波堆绿屿, 青山碧水连环。 游鱼共与鸟声闲。 花羞香榭里, 人失水云间。 借得愚公无限力, 神州处处争妍。 初心依旧系红船。 更怀中国梦, 巨笔起鸿篇。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3日 01:01:11     分类:词
   359         0
[诗论] 一物一境一世界【论诗词意境问题】
一物一境一世界 ——论格律诗词中的意境问题 光隐先生 “意境”理论,本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之一,早在唐朝已经形成。王昌龄将诗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自此之后,“意境”的提法在美学范畴,已经被普遍使用。 到了近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从中西融会的视野,将“意境”从其他美学范畴凸显出来,提升到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王国维提出要“探其本”,“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气质、神韵, 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彼时并未对“意境”和“境界”作严格的区分)打破了传统将“意境”作为“诗之法”范畴的枷锁。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更是对“境界”做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并以此为标准对历代名家名作进行点评。至此,“境界”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世人欣赏、评判、创作诗词的最高法则。 但对于如何构境问题,王国维并没有多作论述。于是,很多人虽然遵从“意境”准则,但对“意境”的概念却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因为说不明白,但却又十分害怕别人怀疑,有些人张口必提“意境”,越说越玄乎。慢慢地,这种原本是至高无上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反而成为了困扰人们欣赏、评判、创作格律诗词的大问题,成了诗词爱好者心中的“妖魔鬼怪”。 因此,弄清楚什么是“意境”,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格律诗词爱好者来说,只有把这个问题彻底理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意境”,甚至降服“意境”,让“意境”为“我”所用。 格律诗词中的“意境”,就是通过简单的语言文字勾勒出来的,能够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匹配、相互适应、相互衬托的空间图景。这种通过语言艺术勾勒的空间图景,与绘画艺术所展现的视觉空间图景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区别。绘画艺术的空间图景,是直观的,是能够直接被人们看到的。而格律诗词中的这种空间图景,是需要借助语言文字作为纽带,由读者自行将诗词中所提及的物象进行虚拟的空间组合,并根据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倾向进行再加工产物。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情与景的交融。 “意境”,由“意”和“境”组成,是“意”和“境”的结合体。其中,“境”是景物或者景象,是客观实体;“意”是内心的意识活动,是主观情感。但“意境”又不仅仅是“意”和“境”的简单组合。“意境”之“意”,是望物所思,它的形成离不开“境”,是由“境”中渲染,从“境”中升华。“意境”之“境”,是为达“意”所择之物,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和选择性,目的是为“意”服务,将“意”烘托出来。“意”和“境”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促成,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幅表达“此情此景”的情感景象。它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或喜或忧;它又能在不同的时空,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情景再造。因此,对于同一首诗词,作者和读者之间,以及不同读者之间,他们透过字里行间,所“看”,所思,所感,既相同又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场景,感受都会出现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还相当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会情不自禁想起某句话或某首诗的原因所在。因此,“意境”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特征。 对于“意境”本质、内涵、外延、构成和基本特征的系统、全面把握,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握格律诗词的“意境”,如何构筑“意境”提供了可能。那么,“意境”需要如何去构筑呢? 如前所述,“意境”是通过简单的语言文字勾勒出来的,能够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匹配、相互适应、相互衬托的空间图景。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它比作是一幅“简笔画”,所谓“简笔”并不是指画法,而是指画面简单到只保留最能衬托、渲染情感的少数几样景象。而其他景象则全部留白,由作者通过“意”的传递,带动读者去感受,去共鸣,去自行在脑海里补充完整。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杨柳”“岸”“风”“月”四样物体,加上“晓”“残”两个饱含情感的定语,就完整地勾勒出一幅冷落清秋时节在江边离别的萧瑟画面。无论谁读起这词句,都丝毫不觉得会缺少什么,还会顺着作者传递的情感,联想到“江流”“船只”“践行之人”等物或者人。 将“意境”视作简笔画,就为我们构筑“意境”提供了线索。我们可以用极少数的几样景象,去勾勒一幅与情感相适应的完整画面。如“白日依山尽”,只有“白日”、“山”两样景物,“依”、“尽”两个动作,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完整动态影像图。至于“长空”“云霞”“大地”等物象,就任由读者去想象吧。 意境的构筑,需要遵从“一物一境一世界”的原则。诗词中要表达的情感,是作者生命的全部,作者的整个世界。这种情感只需要借诸以“物”,所借之物与作者同喜同悲,是作者生命之外延,情感之外化。这时候,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物之时空,与我之生命融为一体,成天人之境。而这些,是不需要再用定性的语句去做过多的赘述,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境界全无了。这一点,明代以后的格律诗词作者往往把握不好。而当下的诗词爱好者在这方面的训练更是令人担忧。如“灵巧麒麟舞”,其中的“灵巧”是不需要作者写出来的,而是需要造境造出来的;再比如“重教尊师宏美育”,其中的“重教尊师”也是需要一些景象去体现的,“宏美育”同样也是如此。以上种种实为今白的写法,却冠以“格律诗词”之名,在网络名家作品中不胜枚举。 在“意境”的构筑技巧上,还需要把控好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物象的选择(或者虚构)问题,需要选取最能表达“此情此景”的典型之物。以“枯藤老树昏鸦”为例,选取了“藤”“树”“鸦”三样景物,都是最能体现秋日黄昏特点之物。二是修饰用语的选择问题,需要将作者的情感倾注其中。依然以“枯藤老树昏鸦”为例,“枯”“老”“昏”三个修饰词,不仅完整统一烘托“萧瑟”之意,更与作者的悲凉情绪高度契合。在这之中,“藤”“树”“鸦”和“枯”“老”“昏”缺一不可,共同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日黄昏时节的悲凉画面。而一旦典型之物选择有误,或者修饰词却把控不准,勾勒出来的“意境”就会完全不一样,甚至适得其反。如上例中,将“枯藤”换成“长藤”,“老树”换成“碧树”,勾勒出来的就不是萧瑟秋日,而是朝气蓬勃的春天了。 当然,在实际创作中,对于“意境”的把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格律诗词爱好者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益求精的斟酌,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决心和行动,才能不断锤炼语言把控能力和“意境”驾驭能力。“两句三年得,欲语泪先流”,或许就是对格律诗词创作者最好的诠释。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1日 17:12:08     分类:诗词理论
   280         0
[诗论] 请收起残忍的刀,善待格律诗词
请收起残忍的刀,善待格律诗词 光隐先生 格律诗词是什么?这是任何写格律诗词的人首先必须弄懂的根本性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问题吗?需要长篇累牍去阐述吗? 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这个问题,导致格律诗词被演绎的五花八门。最后,精髓没有传承下来,而形式却侵占了格律诗词本来的面目,并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翅膀,改变了人们对格律诗词的认知。 于是乎,在追求多元性和变化性的今天,格律诗词被贴上了僵化、呆板的标签,甚至变得人人喊打。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本来有志于传播格律诗词的人们,正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给格律诗词捅了温柔的一刀。 所以,喜欢格律诗词的朋友,在尝试写格律诗词之前,先弄清楚格律诗词是什么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一旦动笔小试牛刀,然后借助朋友圈收集点赞,甚至在一些评比当中获得肯定,就很容易自我陶醉。然后,一刀接一刀捅向格律诗词,还自以为为格律诗词作了多大贡献,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泞之中。 其实,格律诗词并不高深,也不神秘。它首先是一篇文章。所谓文章,就必须有开头,有过程,有发展,有结尾。这是文章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样也适用于格律诗词。缺少这四个基本要素,它就不能成文,同样也就不能成诗词了。 文章的四个要素,是充分舒展的,需要展开来详细叙述。格律诗词的四个要素,是高度浓缩的,需要精心提炼。但无论怎么浓缩,如何提炼,最终都脱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格律诗词无论如何精简,通常情况都必须至少有四个短句。而五言绝句,就是精简到极致的代表。 文章必须具备的这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在格律诗词写作应用中,就是起、承、转、合。起是缘起,是切题,简单描述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基本内容,交代这首诗大致要写什么事情,如“白日依山尽”、“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承是承接,是通过或写景、或叙事等内容,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叙述,如“黄河入海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亦狂”。转是转折,是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华到情感和认知层面,如“欲穷千里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合是结束,是收尾,是最后的总结,文章的结论,如“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格律诗词的四个基本要素,或者说格律诗词的起、承、转、合,在律诗中通常分别对应的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绝路中通常分别对应的是一、二、三、四句。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在律诗中,有的在首联完成了起和承,有的在颔联完成了承和转,有的在尾联直接完成转和合。而在词的填写中,则会复杂一些。但无论如何变化,最终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的脉络。 对照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就能够发现,现在很多喜欢写格律诗词的朋友,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或者形式上,对结构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正因为对结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创作格律诗词的意义也就缺乏足够的认知。 有很多朋友,总是遣尽优美的语言去创作格律诗词,但前前后后就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我在写诗”或者“我认为很有诗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写的是一篇文章,结论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很会写文章”或者“自己写的文章很有味道”,那我们还写什么文章呢?如果能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格律诗词就不会偏离写文章的轨迹,也就不会失去生命力了。 我看过一些朋友,通过权威网络发布了几十上百首格律诗词,他们的诗词在转或者合的时候,都会带上“诗”、“诗意”或其他类似的字眼,似乎很害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写诗,总要强调他会写诗,强调他写的是诗。难道在他眼里,诗就只是诗,而不是风景,不是人生吗,不需要任何具体的内容承载吗?如果这样,我建议这些朋友就不要再写格律诗词了,因为这些朋友不仅犯了文章大忌,还把格律诗词往死里整,替格律诗词在满世界拉仇恨啊! 2022.5.29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29日 03:01:06     分类:诗词理论
   255         0
[诗:七律] 新葬花词
新葬花词 光隐先生 独向深林葬落英, 群山隐隐鸟声声。 云拖几路梅时雨, 水笼三千烟外瀛。 睡柳春心初淡泊, 縠塘夜语渐分明。 前程更有缤纷色。 莫说韶华已负卿。 2022.4.20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20日 17:45:13     分类:诗
   328         0
[诗:七律] 园博园春行
园博园春行 光隐先生 春临四月意缤纷, 欲染长空万物欣。 雨载烟光花愈媚, 风梳柳眼蝶成群。 人间依旧千重景, 天外时来一段云。 炉上茗茶香正好, 轻轻撷梦向南薰。 ——2022.4.18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18日 15:17:09     分类:诗
   264         0

1 2
  • 15 条记录 第 1 页/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