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赛事纵横
  • 28

    2025-06

    古代诗词竞技文化 从科举考场到文人雅集的诗艺博弈 ——作者:倪西祥 诗词竞技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诗词创作远非纯粹的个体情感抒发,而是一种融合了竞技性、社交性和仪式性的复杂文化活动。从决定士人命运的科举考场到风雅脱俗的文人雅集,从宫廷御前的君臣唱和到日常随性的即景斗诗,诗词创作以多种形态构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这些活动虽未冠以“赛事”之名,却实质性地承载了诗歌技艺较量的功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学竞技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塑造了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质,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文学批评标准、文人群体认同乃至文化权力的分配机制。本文将系统分析古复杂文化活动代诗词竞赛的多元形态,通过具体案例解读其运作规则,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与现代回响,从而展现中国诗歌艺术在竞争与交流中蓬勃发展的独特生态。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可见,古代诗词竞技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层级结构:以科举为代表的官方制度性竞赛居于顶层,以文人雅集和诗社活动为主体的群体性创作居于中层,而个人间的唱和挑战与即兴比试则构成广泛存在的日常基础。每一层级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规则、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共同编织成一张覆盖精英文化圈的诗艺较量网络。这些活动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诗可以群”(《论语·阳货》)的交流理念与“争胜于艺”的竞技精神的奇妙融合,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提供了关键视角。 科举:制度化的诗歌竞技场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将诗歌创作推向国家人才选拔体系的核心位置,进士科尤其重视诗赋能力,使其成为古代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诗歌赛事。这种制度设计将诗歌创作与个人前途直接关联,在士人群体中形成了强烈的创作驱动力。唐代科举要求考生现场按给定题目、规定韵脚或体裁创作,如五言排律需严格遵守六韵十二句的格式,这种限制条件下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学能力的标准化测试。考场环境封闭严格,时间压力巨大,士人需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学识、技巧与思想境界,其心理紧张程度不亚于今日任何赛事竞技场。 唐代科举史中不乏突破规则却成就经典的案例。724年,祖咏参加省试时题目为《终南望余雪》。按规定应作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仅写四句便搁笔:“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考官质疑其未完成时,他回答“意尽”二字,坚持艺术完整性高于形式规则。令人惊叹的是,考官最终破格录取了他,而这首“残缺之作”竟成为唐诗经典,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此例生动展现了唐代科举在制度刚性与艺术灵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当作品达到足够高度时,规则可被突破。 唐代科举诗歌考试典型案例分析 诗人 诗题 创作背景 名句 艺术突破 祖咏 《终南望余雪》 724年省试,破格未完成格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以四句尽写终南雪景神韵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751年科举应试作品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空灵意境突破试帖诗局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科举落第后干谒诗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将个人政治抱负融入诗艺 钱起的例子则展现了在规则框架内的极致艺术发挥。751年科举中,他面对《湘灵鼓瑟》题目,巧妙化用楚辞典故,在十二句的限定中构建完整意境,尤其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收束,营造出余音袅袅的空灵美感,被历代评家赞为试帖诗典范。与祖咏的“减法艺术”不同,钱起证明了在严格限制下同样能创造伟大作品,两者共同揭示了科举赛场中规则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科举作为诗歌竞赛的影响远超考场本身。它确立了全社会对诗歌技艺的尊重,促使士人自幼研习诗艺;考试题目常反映时代审美取向,引导创作风向;而及第者的作品更成为学习范本,影响后继创作。宋初柳开言:“科举取士,诗赋为先”,充分说明诗歌竞技在人才选拔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将文学才能与政治前途直接挂钩的制度,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属罕见,它使诗歌创作从个人雅好升华为国家层面的严肃竞赛,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精英气质与社会功能。 雅集唱和:文人集团的灵感交锋 雅集典范与创作机制 与科举的严肃紧张不同,文人雅集呈现出诗歌竞技的另一番景象——在酒乐相伴、山水环抱中进行的灵感交锋。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兰亭雅集堪称早期典范。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聚于会稽山阴,行“曲水流觞”之仪:羽觞随溪水漂流,停在谁面前则需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此次雅集诞生了37首诗,编纂为《兰亭集》,王羲之为此作序更成书法圣典。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机制将时间压力(羽觞漂流速度)、随机命题(停驻位置)和社交激励(罚酒规则)巧妙结合,催生了大量诗作。 唐代的滕王阁宴会则将即席创作推向高峰。据《唐才子传》载,都督阎公于重阳节宴客滕王阁,本拟让女婿孟学士预先作序炫耀,却见青年王勃毫不谦让径自动笔。当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满座皆惊,原定的“内定冠军”计划被这天才的即兴发挥彻底打破。这个故事生动体现了文人集会上诗歌竞技的公开性与公平性——真正的杰作能突破预设的社会等级,在众目睽睽下赢得认可。 形式创新与集体创作 雅集创作发展出丰富的形式规则,极大提升了诗歌竞技的艺术深度: 分韵赋诗:主持者定主题后,参与者抽取不同韵字作诗,考验对同一主题的多元表达 限韵联句:多人共作一诗,每人接续固定句数,需保持意境连贯(如韩愈、孟郊《城南联句》) 诗钟击钵:焚香计时,香尽击钵为号,未成诗者受罚,训练急智与技艺4 这些规则创新使雅集超越了普通社交聚会,形成高强度的创作工作坊。白居易描述其诗社活动:“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可见诗歌创作已成为文人聚会的核心仪式。通过这种集体性、游戏化的创作实践,文人群体不仅切磋技艺,更强化了身份认同与审美共识,使诗歌艺术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精进。 个人与团体赛事机制 唱和挑战:诗艺的私人擂台 诗人间的唱和将竞技引入日常交往,形成持久性的创作对决。当诗人A赠诗给B,B需以同题或“次韵”(用原诗韵脚)回应,循环往复中展现各自才情。元稹与白居易的“通江唱和”堪称典范,二人被贬期间通信创作数百首诗,如元稹闻白居易谪九江后写“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则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回应,在严格韵脚限制下表达深厚情谊与人生感慨。 这种较量甚至延伸至家庭空间。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实为与丈夫赵明诚词艺比拼的产物。据元代《琅嬛记》载,赵明诚闭门三日填词五十阕,将李清照此词混入请友人品评,结果友人指出“莫道”三句绝佳,赵明诚遂叹服。这则轶事揭示出诗词竞技已深入文人生活的私密领域,成为情感交流的特殊语言。 诗社组织:规范化的团体赛事 宋元时期,民间诗社兴起使诗歌竞赛走向组织化与规模化。月泉吟社1286年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向全国征诗,收到诗作2735卷,评选280人获奖,刊行《月泉吟社诗》——其运作模式几乎与现代征文比赛无异。该社制定详细章程:要求“得时人物之性情,写田园之趣味”,设立评审组匿名评选,按名次发放奖金(第一名绢五匹,笔五贴,墨五笏),开创了有记载的最早诗歌大奖赛。 西湖诗社则建立定期活动机制,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社友必策杖入林,分韵题诗,或取古人旧作为题,或自命题,立旌设的,各呈技艺”。这类诗社常由德高望重者主评,参与者需缴纳“社金”作为活动经费,获奖作品或刻印流传,或张榜公示,形成完整的荣誉激励系统。诗社活动使诗歌竞技突破地域限制,创造了超越个人关系的创作共同体,为文人提供了除科举外的另一条价值实现路径。 古代诗词竞技主要类型及特征 类型 代表场所 规则特点 评审机制 代表作品 科举考试 礼部贡院 命题限韵、体裁固定、时间严格 考官匿名评定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文人雅集 兰亭、滕王阁 即兴创作、游戏规则、限时完成 众人品评与公议 王勃《滕王阁序》 唱和挑战 私人书信交往 次韵/同题回应、循环往复 文人圈口碑传播 元白《通江唱和集》 诗社活动 西湖诗社等 定期集会、主题征稿、章程明确 名家主评+等级奖励 《月泉吟社诗》 宫廷应制 宫廷宴会 歌功颂德、御前竞争、主题限定 帝王最终裁决 宋之问《龙门应制》 即景斗诗 名胜古迹 随机触发、现场创作、单句比拼 即时反馈与比较 崔颢《黄鹤楼》 创作情境与竞技内涵的深度解析 特殊场景下的诗艺博弈 宫廷应制诗将诗歌竞技引入最尊贵的政治空间。武则天游龙门时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先成获赐锦袍。未料宋之问随后献上“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等句,武则天“夺袍赐之”,锦袍在众目睽睽下易主。这一场景集中体现了宫廷诗赛的核心特征:创作直接关联政治荣宠,帝王既是出题人也是终极裁判,作品需兼顾艺术性(“炼字琢句”)与政治正确(颂圣主题)。这种高压环境催生了一批辞藻华丽却内涵空洞的作品,但杰出者如宋之问能在限定框架内实现意境突破。 即景斗诗则展现了最生活化的竞技形态。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后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表面示弱实则确认了黄鹤楼作为诗艺擂台的地位。这种随机触发的创作较量,要求诗人面对风景古迹时迅速调动文化记忆与艺术积累,在公共空间留下个人印记。驿站墙壁、名山石刻成为诗歌的竞技场与成绩单,普通行旅者皆可参与品评,形成跨越时空的创作接力。 古代赛事核心机制探析 深入考察各类诗词竞技活动,可提炼出三大核心机制: 评审机制的权威依赖:科举依赖考官,雅集依赖名士,宫廷依赖帝王,形成“文权”的层级结构。这种主观评判虽缺乏量化标准,却因评审者的文化威望获得公信力限制性创作的美学价值:无论是科举的格律、唱和的次韵,还是雅集的限时,限制非但不是束缚,反被视为激发创造力的触媒——如祖咏以四句胜十二句,证明艺术完整性高于形式完备竞技与审美的辩证统一:所有赛事皆追求“才思敏捷、立意新颖、格律精严、意境高远”四重标准,但具体场景各有侧重——科举重格律技法,雅集重才思敏捷,诗社重立意创新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古代诗词赛事成为艺术生产与评价一体化的生态系统。诗人通过参赛获取声名,作品通过竞技获得价值认定,而评审者则通过品评行使文化权力。在这一系统中,诗歌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的载体,其创作过程被赋予了仪式性、表演性和竞争性的多重维度。 古今流变与精神传承 古代诗词竞技传统并未随科举废除而消失,其精神内核在现代文化中得到创造性转化。2016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回响。节目巧妙融合多种古典竞技形式:个人追逐赛对应科举的个体较量,“飞花令”环节直接源自文人酒令,而百人团设计则暗合诗社的群体参与模式。主持人董卿与学者嘉宾的角色,恰似雅集中的“祭酒”与“评师”,在普及诗词知识的同时维系着文化权威。 古今诗词赛事特征对比 比较维度 古代诗词竞技 现代诗词节目 竞技目标 功名(科举)、声誉(雅集)、交际(唱和) 文化普及、电视娱乐、教育价值 规则体系 多样分散(限韵/联句/应制)、主观性强 统一赛制(选择题/飞花令/抢答)、标准化 评审机制 权威依赖型(考官/名士/帝王) 专家点评+积分排名结合 传播范围 精英阶层(手抄本/题壁/诗集) 全民参与(电视+网络直播) 创作要求 即兴原创(科举/雅集) 背诵记忆为主,创作环节弱 代表形式 祖咏科场诗、月泉吟社征诗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赛 然而古今之变亦显而易见。当代节目弱化了创作环节(以背诵为主),强化了观赏性与普及性;评审从主观品判转为客观积分;荣誉从仕途进阶变为媒体曝光。对此,学者康震曾建议:“将来可以搞诗词创作大会”,直指古今赛事的核心差异。值得欣喜的是,民间正复兴古典创作赛事:中华诗词学会举办“华夏诗词奖”设有创作组;网络诗社开展“次韵苏轼”挑战;高校诗词竞赛加入即兴题咏环节……这些实践正在接通古今诗脉。 竞技精神与文化基因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从科举考场到曲水流觞,从宫廷盛宴到江湖诗社,诗词竞技始终是推动创作繁荣的核心动力。这些形态各异的“隐形擂台”虽无标准化赛制,却以深厚的文化共识为基础,构建了严谨而不失弹性的竞争规则。其伟大之处在于平衡了多重矛盾:既维护艺术尊严(如祖咏“意尽”的坚持),又接纳规则创新(如月泉吟社的征稿机制);既鼓励个体才情迸发(如王勃即席作序),又促进群体交流共进(如元白唱和)。 诗词竞技传统的深层价值,在于将文学创作转化为可评价、可传承、可参与的文化实践。通过赛事这一载体,抽象的诗学理念被具象为可操作的标准(格律)、可感知的仪式(雅集)和可追求的目标(及第/评优),使诗歌艺术得以持续吸引社会精英投入毕生才华。正是无数诗人在这些“赛场”上的灵感交锋,共同熔铸了中华诗词的辉煌殿堂。 当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看到少年吟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时,所见不仅是记忆的比拼,更是古老竞技精神的复苏。这种精神将个体创作激情转化为群体文化创造,让诗词在较量中焕发永恒生机。理解这一传统,不仅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更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传承照亮前路——真正的诗心,永远在自由表达与规则超越的动态平衡中跳动不息。

  • 20

    2025-06

    各有关单位、军内外诗词作者: 到20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迎来建军百年伟大历史时刻。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血火淬炼、改革强军,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为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中华诗词学会出版传媒工作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发起《建军百年铁血诗卷》编纂工程。本诗卷旨在汇聚军内外诗词创作力量,以诗词艺术为载体,全景式展现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壮丽篇章,打造一部具有历史厚度、艺术高度和时代温度的诗词典藏,为建军百年献礼。现面向全国和海外爱国华人征稿。 一、征集主题 铁血铸军魂,诗词颂百年 二、重大意义 百年献礼,赓续红色血脉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为契机,系统梳理百年军旅诗词创作成果,展现人民军队从烽火岁月到强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打造一部具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国家级诗词典籍,为建军百年献礼。 文化铸魂,传承精神基因 通过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弘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彰显军人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格,激发全民国防意识与爱国拥军情怀,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填补空白,构建军旅诗学体系 首次全景式汇编百年军旅诗词经典,抢救性挖掘散落于民间的优秀军旅作品,建立军旅诗词研究与传播的权威文本,推动新时代军事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 中华诗词学会出版传媒工作委员会 网络支持 诗词云 协办单位 各省市诗词学会,诗词组织,部队文化机构等 支持媒体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央视军事频道、新华网、中华诗词学会官网、中国诗歌网、诗词云等 四、征稿要求 (一)征集范围:聚焦人民军队百年奋斗史,围绕以下核心内容创作。 烽火征程:挖掘南昌起义、长征史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诗章; 英雄丰碑:弘扬革命先烈、战斗英雄、时代楷模的丰功伟绩; 强军新貌:着墨国防科技突破、军事改革成就、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军民情深:歌颂军民团结、双拥共建的动人篇章。 (二)征稿群体: 烈士诗抄: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革命烈士及已故军人曾发表(未发表)的作品,由烈士后人,革命烈士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等机构提供。 将军雄风:在职或离职军旅干部,将军诗人; 军旅群体:现役及退役军人、军属、军队文艺工作者; 长城诗魂:专设“战士投稿”栏目,保留原生态军营诗词风格; 社会层面:诗词爱好者、作家、诗人、学者、高校师生、中小学生; 海外人士:包括海外爱国华侨、国际友人创作的军旅主题作品。 集体投稿:各部队单位、地方文联、诗词社团、大中小学可组织集体创作。 (三)作品类型:作品集征集范围为诗、词、曲和散文诗。 1、诗,(绝句、律诗)限中华通韵、平水韵,但同一作品中二韵不得混用。 2、词,不限词牌,用韵限词林正韵。 3、散曲,不限曲牌,用韵限中原音韵和中华通韵,同一首曲中不能混用。 4、散文诗,每首不超过30行。 (四)投稿数量:诗、词、曲限投稿1-2首,散文诗限投1首。为了减少工作量,同一作品只限投一次稿。 (五)投稿类型:1927年—2027年期间,个人创作曾经发表过(未发表过)的作品,或参加各种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经《建军百年铁血诗卷》编委会审核合格作品,均可录用。 (六)作品规范:严禁抄袭、剽窃、套改,发现问题即可取消录选资格,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五、评审与出版 (一)评审委员会 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领导、军史研究专家、著名诗人、诗词评论专家; 评审团队:由诗词界权威、军旅作家、党史军史专家组成。 (二)评审标准 注重诗词的社会价值和军旅风格,以及审美价值,表现力、思想性、艺术性(意境、语言、结构、韵律)和时代特色等方面。具体评定标准: 思想性(40%):紧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艺术性(40%):语言凝练,意象生动,格律严谨(传统诗词); 创新性(20%):视角独特,情感真挚,具有时代气息。 (三)出版计划 1、诗卷分设“历史长河”“英雄礼赞”“强军之路”“军民同心”“将军雄风”“战士诗苑”六个栏目编纂,根据征稿情况分N集出版。 2、作者索引。分别以“历史人物”和“当代诗人”附生平简介200字 六、投稿方式 由两种方式投稿。 (一)投稿作品是已提交个人诗词大数据且成功入库的作品。 打开中华诗词学会官网(www.zhscxh.com)或诗词云首页www.shiciyun.com,已注册的用户,登录后需在管理中心的作页点击“诗词大数据”栏目,按照页面提示提交入库。提交的作品经平台初审以及系统二审均通过后方可进行投稿;未注册用户需先进行注册(点击首页右上角“注册”按钮),注册完成并登录后,按照已注册用户操作步骤操作即可。注册时请完善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资料。投稿详情可咨询客服,电话:0517-83761866,微信号:shiciyunwx(周一至周五9:00-18:00) (二)没有进入诗词云个人诗词大数据的作品,建议先注册个人大数据,投稿方便、录选快捷。也可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13716705879@163.com,用邮箱投稿必须填写附件《作者信息一览表》。 两种投稿方式二选一,不可两种方式重复投稿。作品一经投稿,无法撤销或再修改,请投稿人投递修订最终作品。 七、录选程序 初选:编委会对报名作品进行初步筛选,格律诗词运用格律检测软件进行格律检测,初选合格作品。散文诗按照写作手法和内涵深度进行初选; 复选:编委专家团队运用“三位一体”标准,对初选出的作品进行复审,最终选定出版作品。 八、录选荣誉 (一)作品一经录选,编委会将及时与作者联系,发送《作品录选通知书》 (二)为入选作者颁发《建军百年铁血诗卷》录选纪念证书。 (二)编委会对被录选的非会员作者,经个人申请,可推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九、特别说明 (一)免费投稿,不计稿费,概不退稿,请作者自己留存底稿。征集方对投稿作品有出版、发表、宣传、刻石等使用权,不计稿酬。作者享有署名权。 (二)本启事由活动组委会负责解释。凡投稿者,即视为同意本启事所有规定。 十、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子轩 联系电话:010—63033798 手 机:13716705879(同微信,支持加微信咨询) 电子邮箱:13716705879@163.com 附件:《作者信息一览表》 《建军百年铁血诗卷》编委会 2025年6月

1
  • 2条记录 第1页/共1
  • 今日访客数: 39 今日页面浏览量:123 总页面浏览量:1978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

    邮编: 邮箱:13716705879@163.com 联系电话:13716705879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