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禅为诗家切玉刀
佛学和诗歌因缘际会有唐一朝,浩若星河的诗人群体,奏响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强音,同时佛教也到达了它在中土的巅峰时刻!佛学思想与诗歌文化有了水乳般的融合,升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陶渊明与慧远大师(中土净土宗初祖)的合诗、南梁宝志公的偈语、以及千古曹溪一脉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认为佛学和诗歌的融合,就是佛学影响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中华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相比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能做到几千年的文明连绵不断呢?我个人认为是美学的传承!是什么样的美学才能当此重任呢?建筑、绘画、音乐等都是美学的范畴 ,而这些显然不能作为载体,我认为只有诗歌!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歌就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诗歌在上古是可以影响到邦国兴灭的大事,它有“兴、观、群、怨”四大社会功能,如《论语·阳货》中所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朱熹注作“感发意志”,是说诗有引起联想、感化的作用。孔子非常重视诗歌对人的道德修养的作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要从学诗开始,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说明在古代不仅用诗来陶冶性情,甚至用诗作为交际的工具。“观”,郑玄注作“观风俗之盛衰”,朱注为“考见得失”,都指出诗歌具有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作用。周官采诗以观民风被历代文人所称颂。“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注作“和而不流”,是说诗歌有沟通思想感情,彼此激励,相互协调关系的作用。“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即用诗歌对不良政治进行批评讽谏,是指诗歌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同时期的佛教。虽然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用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学作为传达、沟通出入两种世界的方法,其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诚如元好问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与佛禅结缘日深,本来以“言志”、“抒情”、表现个性、再现生活为己任的诗歌,从此又被赋予传达佛理,表现悟境的新使命,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禅为美学开辟了巨大的疆域。许多学者和方内大师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诗僧齐己《戒小师诗》云:“不肯吟诗不听经,禅宗异岳懒游行。它年白首当人问,将底言谈对后生”。意谓倘“不肯吟诗”“不听经”,又懒于行脚,怎能证悟,何以凭信,将来以何“言谈”面对后来者?白居易号“乐天居士”,他以诗为“佛事”,其艺术传达亦自认为能“独知师意”。姑苏景德寺云法禅师曰:“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化了的佛教如此看重“诗”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对于他们来说,真如在语言中发生着,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诗,真如之境,妙悟的刹那,只有诗才能准确、形象地传递出来。 唐代诗人中具有深厚佛学素养的“诗佛”王维,他被推崇为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 ,而取号为“摩诘”(维摩诘居士也是如来)。他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所以创作的诗歌作品是直达佛教禅理。如《过香积寺》中“安禅制毒龙”一句,意思是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这里的“毒龙”二字指的是我们心中的邪念与妄想。佛教的“降龙伏虎”本意是斩断邪念、妄想与贪嗔痴三毒。再如:《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思是: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这是多么恬静的境况呀!他正是以境的意象来阐述佛教的“清静”思想。很多诗人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有的还在诗歌中表达研教、持斋、禅悟等教理教义,还有的诗歌却表达了佛教人生苦空的道理。白居易在歌行体《闻哭者》中写到: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生人,少得垂白发。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这里的“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是全诗的精华,正和“但愿有头生白发,何愁无底觅黄金?”的禅理相契合! 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①佛教促进了中国诗歌声律的出现我们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是人们根据佛典中偈语的翻译规律总结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格律诗的前身“永明体”就出现魏晋南北朝,这时候古体诗慢慢式微,格律诗的雏形开始出现,它在创作手法上比古体诗灵活、方便得多,而且更容易被读者阅读和记忆,从而大大加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②佛教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内容。我国唐朝时期几乎“无僧不诗”(有文化的僧人,寺庙中的苦役除外)。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文人的诗歌作品多为表现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表达离情别意、人生失意、人生信念等内容。而此后诗中出现了大量禅机、佛理 ,以及对人生观、宇宙观的阐述。如前文所例举的诗歌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列了。③佛教非逻辑化的表达方式给诗歌的表达带来了启示,它虽不符合科学的辩证法,却符合艺术的辩证法。 科学的认知是建立在分析、推理、抽象、综合的逻辑基础之上的,而佛教(特别是禅宗)与诗人的认识活动却是非逻辑的,其特征是非概念的理解,直觉式的智慧,最高境界是出乎自然,率意天成,后来神韵派讲的“渔阳十二法”,方家所提“诗观”、“诗心”无一不是契合佛家的妙理。三、佛教义理对诗歌的启迪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了他们的“言不尽意”说,把“不立文字”作为其根本宗旨之一。所谓“不立文字”,就是不借助文字解释禅法大意。在他们看来,每一个语言符号均有明确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会使被表达事物固定化,而禅理又是丰富的、多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语言文字远远代替不了禅理真义,禅理真义只能靠内心自悟,其只是帮助人们通向禅理真义的工具。诗歌多义、双关、借境抒情志等写作方面的处理,也是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佛教义理。如 “说破无生语,决定往西方。弥陀极乐国,常伴般若香。” 这是一首赞叹净土的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所以我们说“学诗要有天赋”这句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学诗者要读唐诗,但如果你没有天赋,没有“诗心”,那么你把全唐诗熟背也不可能写出佳作,就像学佛的人,光念经是没有用的。 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 其五》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的。陶渊明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已经达到佛家“开悟”的境地,相传净土宗的文论有很多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佛学是形而上学,诗歌是美学、是音律学,这两者的圆融就像是黑白鱼一样互相渗透、无始无终、却又浑然一体。佛学确实可以滋养诗歌,诗歌也可以作为弘扬佛法的载体,但并不是说诗人都要去参禅悟道,这样就有失偏颇了!
发表时间:2022年09月23日 21:36:03     分类:诗词理论
   445         5
[古风] 嘉桃
春风十里携春水,何忆桃花依笑颜。 我借桃花赋诗句,再将诗句换酒钱。 初沾晨露了情殇,落红片片随波荡。 拾起桃花拌胡麻,坛坛惧是桃花酿。 桃花潭水空对月,点点殷红照朱颜。 相思亦将朱颜改,忍将桃林锄作田。 桃花落尽缀青果,此地空留桃花仙。 一任春风庭前去,从此秋水自涟涟。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22日 14:24:17     分类:新田园诗
   461         2
[诗论] 古诗词的吟唱
古诗词的吟唱不是现今的歌唱,也不是梵呗道腔,没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腔调,它要求我们按着中唐古音的发音规则,根据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来掌控声腔的高低和长短的一种吟诵方法。还要注重入声字的处理,咬字要准,拖腔要自然妥帖。 当然,吟唱者首先要过了格律关。一首古诗一眼望去,平上去入要了然于胸,然后自然而然地吟唱下去…古诗词吟唱在佛教中称为“书腔”,佛教有“书、梵、道”三腔,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佛、道、儒”三家的同根同源性; 当今吟唱古诗词的高手有叶嘉莹教授和徐晋如教授,嘉兴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的郑会长、扬州诗协的吴老会长也熟谙此道。我也能学唱几句,但求学习领悟。有些老电影中如《刘三姐》等有诗词吟唱,还是比较准确的! 为什么唐人能够口占一绝?因为他们有古汉语语法和音律学的深厚功底,古诗词的美在音韵、美在诵者气息起伏能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美在意象的虚实结合、在于深邃的意境。总之,格律诗词是传统文学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嘉兴的晓弦、扬州的庄晓明,是现代诗大家,却知晓中外诗歌史;我的老师来根友先生、徐志平先生都对华夏的古诗词的演化、诗歌史了如指掌、研究多年且建树颇多。 其实诗歌入史也分正史和方志,如“诗经”是正史,“嘉兴棹歌”“扬州竹枝词”就是诗歌史的方志。正史的屈原、李白要学习,方志的朱彝尊、庄一拂也要了解。若不懂诗歌史,呈一团浆糊,就会理直气壮地说:骆宾王的《咏鹅》怎么不按格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有重字? 所以写诗词的作者,脑海里要有格律诗词、歌行吟、汉赋、乐府诗、打油诗与现代诗的概念,我们在学古诗词的作品之前,不妨先给作品分类,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妨归纳一下它的流派为妥。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17日 14:56:07     分类:诗词理论
   779         5
[诗:七绝] 中秋吟菊
黄英秋尽抱香死,何惧金风扫侧枝。 莫道我花无劲骨,凌霜傲俗不枯离。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7日 06:17:06     分类:其他作品
   520         1
[诗:七绝] 晚荷
秋末芙蕖化蜡红,莲房滴露滚珠胧。 一池罗帛东风剪,两小连枝意相同。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6日 12:50:20     分类:其他作品
   605         1
[诗:七绝] 迟桂花
月宫移植赤砂红,香冷霜清绰晚风。 秋雁南迁三两日,何来会众傲寒丛。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6日 12:47:10     分类:其他作品
   521         0
[诗:七绝] 岭间野树
不盼春光晒矮丛,青芽自沐过川风。 休欺野干筋骸软,云岭借吾摩碧穹。
发表时间:2022年06月01日 22:37:07     分类:词
   575         0
[诗:七绝] 农忙
元麦饱浆如栗黄, 累累豌豆尚清香。 乡田如画无心看, 蚕熟孕丝需采桑。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21日 09:46:38     分类:其他作品
   537         1
[诗论] 唐诗宋词元曲的文体特色
唐诗宋词元曲,分别是我国传统诗歌所达到的三座高峰,是三种标志性的诗体。它们有不同的体式特征,各具审美特色。 其实有宋一代,诗人尤善诗词,元以后又有了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致于明清的小说家也是诗人,如吴承恩、许仲琳、曹雪芹等都是文、诗、词、曲的多面手。 但即使是同一位诗人,他的诗、词、曲也具有不同的风味,这说明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如婉约派词宗李清照,她的诗词风格就迥然不同,她的词婉约多愁、凄楚感人,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别是一家”的思想就是她提出的,她认为词和诗必须要有不同的风味,所以她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则慷慨激昂、气魄雄壮。 欧阳修的诗词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他的词相思爱情,缠绵婉约,完全没有他诗文之中的豪放之气,我们把词叫做“诗余”,把曲叫做“词余”,说明词和曲都是诗这种文体的衍生体,或者说是发展文体,古人以为“诗言志”,应该抒发庄重的感情和抒写严肃的题材,而词是抒发个人私情密意的载体,这就是“诗庄词媚曲俗”的观点,诗当庄重严肃、词可婉约优美、曲则通俗明快。(当然,后世诗词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诗中也出现了柔情蜜意,词也有豪放成风的一派,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曲来绽现的,也不在少数) 诗词曲这三种诗体的区别,古今都一直在探讨,下面我们分别来读一下两句诗词: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再温习一下杜牧的《清明》和王之涣的《凉州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说有人将杜牧的《清明》动了一下标点符号,这首七绝便有了词的味道。 我以为诗词曲的这三者的区别,也可以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一是内容题材。“诗言志”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诗“兴观群怨”功能的真实体现,一般来说,诗人往往把重大题材写入诗中,把诗当做言志论政、经济邦国的工具,这一点孔子的“中庭训”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旦诗中出现了风花雪月的题材,便会当作违背了儒家学说,偏离了“诗言志”的大道。 而词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小道”,不登大雅之堂,欧阳修曾说过,他的词作于“三上”(枕上、厕上、马上。由此可见词的地位,后来一直到苏辛二位文宗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形成了豪放词派,但也很有一部分文人认为,这首词的“变体”,不是正宗。 词当以抒发个人私情密意为主,即便是重大题材,也要化实为虚,多用“比兴”的手法,要朦胧隐蔽,不宜过分直白,才适合词体。 清朝的刘熙载以“虽小却好,虽好却小”来概括词。 而曲呢,因为题材广泛,不受拘束,写作起来直抒胸臆,所以常以直率明快见长。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分析同一题材的诗词曲的写作风格有何异同? 先看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讲的是晋朝攻灭东吴的典故,诗人抒写这一历史,抒发了国家兴亡之感,并对藩镇割据对唐朝的一统大业表示忧虑,该诗的前四句写历史,将晋朝的统一大业写得很有气魄。后四句抒情,从晋朝到唐朝,国家统、分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反复,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朝代像走马灯一样,而这里的山川大地依旧,现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又面临分裂的危险,结尾以西塞山荒废的堡垒在西风芦苇的萧瑟景色中隐含诗人的忧虑。这首诗对仗工整,题材严肃重大,抒情含蓄,忧国忧民之情隐含其中。 再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同样是怀古感今,同样是在金陵感叹兴亡,词又有了不同的风味。 这首词的上片写了登临所见长江的美景,秋日傍晚,江水如白练,四周皆是青翠的山峰,江中船只来往不绝,江岸酒店酒旗飘逸,彩舟、淡云、白鹭真如画也。由此,想起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朝代兴亡的故事。分分统统,悲欢离合,就在不久前南唐又在这里被北宋灭亡。这一切都是统治者追逐繁华和奢侈引起的,但历代统治者没有吸取前人的教训,还是在演唱亡国的靡靡之音。与诗相比,词则尽情展开了描写,更为形象动人,同时抒情也更曲折深沉,体现了词“媚”的特色。 再看怀古题材的曲,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前面说过,曲以通俗明快和新奇见长,它反映的面很宽,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首曲词怀古,先从潼关险地说起,因为关中在古代一直被称为帝王之地,有黄河和华山两大屏障,要夺取是很难的。而秦汉等一个个朝代都在这里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天险不敌人心,失去了民心,任何坚固的堡垒都没有用,朝代的兴亡就说明了这一切。末尾两句是警句,作者不对新王朝的建立歌功颂德,而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认为朝代的兴亡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是一样沉重的,诗人的这一见识通过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曲的平中见奇、俗中见新的特色。 诗词曲第二点不同之处是风格、意境上的不同。 “诗庄”,指的是题材的现实性,主题还要正统严肃,即便写风花雪月也要尽可能地有寄托的深意;在意境上,则丰富多彩又单纯明朗。 “词媚”,是指词以抒发个人私情密意为主,抒情性强,不宜反映重大题材和广阔现实,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意境则强调空灵、浑厚、蕴藉、典雅,使人阅后回味无穷。 “曲俗”,是指曲适宜表达各种内容,现实的、想象的,个人的、国家的,都可以通过曲来表达,但不能过分典雅,也不能过分隐晦曲折,而已直率明朗、发人警醒见长,使人读后感到通俗话道出了新鲜意,平常处见出奇特义。 下面我们以同样写思妇思念守边丈夫,渴望和平题材的诗词曲来看看这一特色。 ①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我国古代一直受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守边抗敌从《诗经》开始就成为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思念守边的亲人、抒写守边的艰苦和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心,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李白的这首诗也是如此。前四句描写了秋天晚上长安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家家为戍边的将士准备寒衣,“捣衣”是将棉絮放在砧上敲打,使它柔软。“玉关”并不是真的“玉门关”,通常指代边境。点明了思念不尽之意。末尾两句表达了渴望和平、丈夫不再守边的强烈愿望。这首诗的特色就是反映现实,古朴、质直,不宜过分隐晦曲折。 ②《菩萨蛮·翠翘⾦缕双鸂鶒》 唐/温庭筠 翠翘⾦缕双鸂鶒,⽔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关⾳信稀。 这首词的前六句写一女子在春天美好景色下的活动。春雨过后,花开满树,池水荡漾,对对水鸟,双双蝴蝶。而这中间有一位头戴金镂翠翘、身着绣衫的春游女子,好像很开心。其实,她的内心很孤寂,末尾两句含蓄地交代了她的内心。青锁这里是指庭院的装饰。面对如此美景,想到远在边关的情人,不禁愁绪满怀。前六句快乐优美的叙写,与末尾两句的思念伤感形成对比。这首词语言华美,表述情感含蓄曲折,正体现了“词媚”的特色。 ③《凭阑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首先提出了两难的问题,寄给前线的丈夫寒衣,他就不回家了;不寄,又怕他寒冷。倒底寄还是不寄呢?这首曲抓住了这矛盾的心理,刻画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文字虽易懂,但构思新奇,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是曲的本色特征。 诗词曲的第三个区别是形式与语言、手法的不同。 形式上诗一般不分段,句式相对整起;曲也不分段,但句式长短不一;词则句式长短参差,故又称“长短句”,且分段。词的分段是音乐的需要,它即是音乐上的一个乐章的结束,引出了下一个乐章的开始,也是文学意义上一个段落的结束,下一个新的段落意义的开始。无论从音乐或文字上来讲,一首词都是一个整体,我们把词的段落称之为“阕”或“片”就是这个道理。词由于要分段,所以上下段之间在文字上有特别的要求,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片不同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上片的最后一句叫“歇拍”,下片的第一句叫“过片”。 有的诗与词形式上好像很像,但通过分段,将词的特色显示了出来,如《生查子》与五律相像,《玉楼春》与七律相像,但分段后它们的区别就明显了。 如《生查子》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将去年元夜发生的事和今年元夜发生的事,分为两段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表达出无限的情意。这两段之间似断实相连。 而五律则是一个整体,中间很难分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的名篇,全诗起承转合缜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曲在形式上与小令不分段,但却灵活自由,随意表达,押韵自由,平仄不拘,韵脚密,读起来朗朗上口。曲的对仗也更为自由,有一种特殊的“”鼎足对”,即三句一对,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又如“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塘 萍绿水鸳鸯睡”,别具一格。 诗词曲三种体式的区别主要在这三方面,相信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比较,一定能领略到它们不同的审美特点。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06日 01:53:15     分类:诗词理论
   1103         2
[诗话] 来根友先生诗词刍议
当下提出“诗词入史”此庄重话题已有数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最近也有关于“诗词入史”的专题讲话,然黄鹤清唳数声,白云依然悠悠。 曾有一个全国性的“诗歌”理论研讨会,白话新诗与格律诗词两大壁垒,大部分评论者均为前者,后者只有寥寥数位。 白话新诗风行百年,而格律诗词几经跌宕;诗词复兴四十年来,目前尚未出现全国公开发行的诗词精品期刊,当年广州的《当代诗词》颇为挺出,质量之胜曾获周谷城先生的盛誉。京津有家期刊,虽具权威,其志却在白话新诗,编辑力量配置几无诗词立锥之地。 据文史,小说散文如能在《人民文学》或《收获》、《当代》、《散文》等金牌杂志发表,日后即有获奖可能甚至成为《文学史》选品。白话新文学界,百年来出了数代文学评论家,其中还颇有权威性的。而在诗词界至今鲜见真正的评论家,凭借某种职衔(博导、院长、顾问)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评议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学素养外,还得谙习诗词格律,但不必泥古,应与时俱进,登高能赋当然更佳。假如长期缺乏论者,尤其是权威的评论团队,满地珠璧而无人拾取;虽有广泛交流的微信群、作者个人微信专辑或纸质内刊,甚至有合作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且不说刻意加冕作者什么诗人、作家甚至诗博士等美名,其实基本是无济于事的; 微信群多少还有胆识者,圈外则为大众,毕竟有多少人堪秤金量银、赏识真货?塞北非有伯乐、宝马难为一空; 何以强烈呼唤评论家?不仅仅为了各种赛事的公正,几可避免某种乱象; 上世纪赛事评委均聘请擅长诗词创作的学者。审核遴选精品亦然。如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诗词学大家施议对、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星汉教授、广东杨子怡教授,但真正的高手委实太少了。 如没人堪从庸脂俗粉中翻检宝石良玉,诗词珍品如何能入《当代文学史》?允入史,说明文化积累的辉煌成就,足堪奠定当代诗词在文坛的地位,才能赢得大众真诚的喜爱与拥戴。某些文化部门对诗词创作始终抱着虚与委蛇之态,原因也在此。 近年来诗词作品日产千万,完全可以创办几家全国性的《诗词精品》期刊,组建第一流水平的编辑团队,来个大浪淘沙,由国家公开出版,以博权威性与财政支持。 诗词复兴近半个世纪来已有二代前辈大家(百龄与九旬左右),大都斯文地下;第三代八十岁左右(浙江王翼奇、新疆邓世广),而第四代(七十岁左右),江浙一带有杨逸明、徐中秋、林崇增。(其它各省则有湖南熊东遨、江西熊盛元、安徽刘梦芙、四川杨启宇、天津王蛰堪,等等)。六十岁以下的,浙江有尚佐文、思尘(时代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后起之秀则首推何智勇、董正元------其诗词原创的部分作品,殆臻经典。 欲选诗词精品,相关的平台必须具备。近三十年前,全国公开出版了不少诗词选本,其中杰出的当数第一代诗词大家王斯琴(与毛大风合作)选编的《近百年诗选》(凡入选者每位一首),中华诗词学会主编的《中华诗词选》二册,上海诗词学会编辑的《中华诗词年鉴》,叶元章(与徐通翰合作)选编的《中国当代诗词精选》,均在诗坛产生强烈振动。本人芜诗附骥忝入《近百年诗选》、《中华诗词选》、《中华诗词年鉴》、《中国当代诗词精选》、《全球诗词选》(美国)等十余种。 最近出版的《现代中国诗词经典》(书中收录了200多位诗人、词家的作品),佳作多多,洵可赏心悦目也!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04日 23:16:13     分类:诗词理论
   997         3

1 2 3 4 5
  • 66 条记录 第 1 页/共 7